看江景、吹江風、聽江濤,依傍長江,透水慢行步道,親水棧臺及濕地公園,江蘇泰興的長江岸線,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民親水、戲水。泰興的江,為什么這么吸引人?
泰興大地,因江而生;泰興,江城也。長江位于泰興西側,因此長江泰興段也被稱為“西江”。據《泰興縣志》《高港區志》記載,西江曾出現過兩次“斷流”奇觀。
大自然的神秘莫測,留給世人一顆敬畏自然之心,長江斷流亭由此而設,告誡后人,要愛護自然、保護長江。
江水“斷流”奇觀發生的概率極低,但是,12公里長的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工程就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了。
一江清水,貼堤東流。綠蔭蔥蔥,依江畔綠。 自2018年以來,先后拆除6家船廠,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實現“船廠變森林”;拆除2家化工廠、1家鍛造廠,實施場地修復、植綠建園,實現“工廠變綠地”。累計騰退岸線6.4公里,堤外拆遷農戶76戶,流轉土地758多畝,為生態林帶建設騰出了栽植空間,做到拆違建綠、拆企還綠、見縫插綠、水邊補綠,真正實現“綠色作為本色,生態作為底色”。
虹潤濕地公園建設了人工湖、親水平臺、生態水岸以及運動休閑等設施,形成水景觀賞區、親水區、文化娛樂休閑區、游樂健身區和運動區等五大功能板塊。
一年四季,你來,即有景。虹潤濕地公園打造出了柳色春曉、夏風賞蓮、秋簫蘆影、冬日暖陽等別致景觀,建成具有豐富游覽休閑功能的生態自然式公園。 昔日污泥堆放地、今朝生態教育地。 泰興市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是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工程的重要節點。為大力弘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泰興市在濱江污泥堆放原址規劃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進一步發揮警示教育作用,著力提升全市上下的生態環保意識。
基地占地約23畝,建設了一墻一廊一平臺,“一墻”就是生態警示墻,“一廊”是科普展示走廊,“一平臺”是臨江展望平臺。目前,整個工程已建成開放,顯露迷人風景。 5公里的江堤賽道上,景觀橋、親水平臺,讓人有一種“身在畫中游”的感覺。這條美麗的生態廊道,也隨著賽事進入國際視野。
天星洲總面積約為8平方公里(12000畝)。 泰興市原計劃將天星洲建設成港口物流基地,項目從2008年啟動,2012年獲水利部長江委行政許可,2013年被省發改委確定為省首批重點投資項目。為提高長江岸線生態修復水平,我市及時調整規劃思路,擬建江蘇泰興長江天星洲省級濕地公園。擬規劃建設的濕地公園內濕地面積1076.04公頃,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99.13%。今年8月25日,省林業局邀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了《江蘇泰興天星洲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20—2024)》,現正在按程序組織申報。
淺淺鳴唱的鳥兒,怡然自樂的魚兒,處處皆是美景,處處都顯和諧。 長江臂彎里的泰興,成了宜居宜業宜養的生態城市。
近年來,泰興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切實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將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壯士斷腕的力度堅決關停拆除小船廠、回收魚塘,累計拿出超過50%的長江岸線打造長江濕地和生態廊道工程,實現“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綠地”。
2018年5月,長江濕地和生態廊道工程開工建設,工程北起洋思港,南近六圩港,全長12公里,總綠化面積約280萬平方米。按照“三地”(綠地、濕地、林地)共建、“三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結合的要求,堤外退漁還濕,進行生態修復,與天星洲生態區形成呼應;堤頂按百年一遇防洪要求拓寬改造;堤內重點實施植樹造林、溝通水系、增加小游園,為百姓服務,通過上述措施,著力形成“一帶三區多點”大江風貌(一帶,即12公里生態林帶;三區,即生態產業融合區、生態田園風光區、生態人文體驗區;多點,即重要節點的點綴)。
如今,沿著長江岸線,一條生態綠色廊道已然成型,綽約著大江風姿,歡愉著江畔游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