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的路,連通著夢想的遠方,承載著回家的心切。在泰興,從最后一公里,到出行千萬里,一條條便民惠民的道路,正在改變城鄉百姓的生活。年過七旬的老伴身體有些不舒服,家住泰興宣堡鎮銀杏村的沈雨林,趕緊給鎮上醫院工作的兒子打了個電話,他要趕到醫院開點藥。 從沈雨林家到鎮上有兩點四公里,家門口的宣銀路成了必經之路,上世紀90年代末,這里還是一條三米五寬的水泥路,去趟醫院需要三四十分鐘,而如今這條八米寬的“四好農村路”,讓沈雨林感覺抬腿就到。
家門口坐上綠色的鎮村公交,穿過縱橫交匯的農村公路,不出十分鐘就到了宣堡鎮醫院,看著父親安全的往返,兒子沈曉東心里也踏實了不少。 沈雨林的兒子沈曉東表示: 現在的農村路變得寬敞又平坦,父母親出門在外,我們感到很放心。
開好藥,沈雨林踏上了回家路,而往返于鎮村之間的公交,又迎來了新的旅客。出門坐上公交車,到鎮上買個菜,這樣的生活方式已經成郭寨村居民的日常,以往,這樣的路程需要小半天,現在只要半小時,60歲以上的老人還可以免費乘坐。 如今在泰興,村村通上了公交車,鎮村居民可以便捷的往返,而為了讓城鄉居民可以無縫往來,2012年10月,泰興城東公交樞紐站建成運營。 現在的泰興城東公交樞紐站,可以說是泰興東部公交的大腦,城鄉的居民可以在這里進行無縫換乘,這一輛輛公交車已經全部更新為新能源汽車,乘坐起來會更加舒適和安全。
泰興城東公交樞紐站經理王凌表示:建成城東公交樞紐站之前,東部地區的乘客需要到車站進行換乘,如今直接在場站內換乘城區公交車,去到任何一個角落。
除了打通鎮村最后一公里,改善區域互聯互通也必不可少,去年三月,貫穿泰州中部的干線公路232省道開工建設,泰興段經過新街、根思在內的6個鄉鎮,家住李蕩村的符江每天都會來這里看看進度。
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讓符江滿懷期待,隨著水泥穩定碎石的基層攤鋪正在緊張施工,這也意味著整體工程已經完成80%,今年年底可以實現主體工程完工。
無錫交建232省道泰興段項目副經理高峰表示:這條路是泰州地區中部一條南北的貫通路,建成后可以拉動經濟,利于老百姓的出行。
一個區域的發展,需要構筑一個大格局。鄉道要到田間地頭,省道則要四通八達,為了彌補過江通道能力不足的突出短板,去年年初,泰興首座跨江大橋——常泰過江通道項目正式啟動,計劃工期為5年。屆時,不僅泰興到常州可節省半小時車程,過江也有了新選擇。 常泰長江大橋主橋主塔的基礎鋼沉井,猶如大橋的兩只“大腳”矗立在江面, 每一個都有24層樓高、13個籃球場大,目前正在進行最后一次水上接高作業。
常泰長江大橋CT-A1標項目部現場工段單項技術主管高海林表示:目前七八兩層樓高段已經吊裝完成,正在進行焊接以及外接圍堰的吊裝工作,在保證安全、質量、環保的前提下,各個部門履行本職工作,協同作戰,確保大橋工程建設有序向前推進。
常泰長江大橋是國內首個上層高速公路,下層城際鐵路+普通公路的“三位一體”過江通道,也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作為錫常泰都市圈城際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未來都市圈內快速過江的重任。 長江的對岸,就是泰興的鄰居常州,常泰長江大橋通車之后,極大地縮短了蘇中和蘇南地區的距離,使得兩岸的居民可以更加便捷來往通行。
如今,放眼泰興,一條條便民惠民的 “四好農村路”四面鋪開,一道道國省干線暢達八方,2017年,泰興成功創建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2018年再次被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表彰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暢安舒美”的公路體系基本建成,在泰興大地,腳下的路,正在拉近城鄉居民回家的距離。
泰興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黨組書記朱為祥表示:交通運輸部門將以滿足廣大群眾出行需求為目標,建好管好四好農村路,發展好公共交通,加強對外運輸通道的建設,每一項工程的開展,都是從便民利民惠民的角度出發,最終都是為了提升城鄉百姓的幸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