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魚肥蝦壯,村頭莊尾干凈整潔,樹下院內圍坐笑談……走進江蘇泰興曲霞鎮丁橋村,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過去,由于區位優勢欠缺、基礎條件落后,丁橋村曾是全市的經濟薄弱村。近年來,村兩委通過盤活閑置資源、發展高效農業、保障改善民生“三把鑰匙”,打開了全面小康的“幸福門”。
閑置資源轉為增收“活資本” 在原丁橋小學內,標準鋼結構廠房正在加緊施工。這里已經閑置了7年時間,為盤活這一資產,村兩委一班人一邊積極上爭項目用地,一邊與在外從事建筑工程配套件加工的夏紅旗洽談,用真心真情打動了他回鄉投資創業。該處廠房預計10月份完工,11月份便可以投產運營。“按照合同約定,廠房屬于村集體所有,廠房租金從第一年的一萬元,以后每年遞增,將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穩定來源,也能增加一部分村民就業。”丁橋村黨總支書記張毅說。 近年來,丁橋村通過土地流轉增收、低效集體土地發包租賃和閑置場地出租等方式,讓閑置資源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支點。2015年,丁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0萬元,被列為經濟薄弱村。今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將突破45萬元。
高效農業拓寬富民“增收路” 每天下午,村民張余民都會帶著家人到田里捕魚,然后送到菜場。他家的“魚塘”可不一般,別看不大也不深,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稻田周圍,偏偏養出來的魚口感相當好,每次都銷售一空。“我這100多畝稻田,放入了鯽魚、青魚、黃鱔、小龍蝦、螃蟹……分區域養殖。”張余民介紹,水稻不施農藥,全靠天養,放養的魚不吃飼料,全靠蟲喂。2016年初次試驗,就讓張余民嘗到了甜頭,有機大米、水產品供不應求,光這些收入,就讓他樂得合不攏嘴。 多年來,丁橋村積極引導,不斷調整農業結構。一方面,探索稻田養殖模式,并且逐步推廣;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優新品種,培育新優勢。如今,設施農業、無公害蔬菜、有機大米種植等多個產業特色板塊,正引領農戶踏上增收致富之路。
干群同心共繪小康“新畫卷” “宅中有院,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閱,不亦快哉!”文人筆下令人向往的閑雅庭院生活,如今在丁橋村成為現實。近兩年,隨著村民的“錢袋子”鼓了、村集體經濟增收了,村兩委便著手提升村莊環境,道路拓寬、亮化綠化、河道整治、健身廣場建設等民生實事件件有落實,先后整治黑臭河11條,新鋪設莊臺路道2000多米,新安裝路燈105盞,新栽植果樹、桂花、丁香等樹木3000余株,新建農民健身廣場1處,打造亮點莊臺2個,村莊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現在,村里面到處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在這么漂亮的環境里,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悄悄發生了改變,變得更講衛生、更講文明了。”村民李興元說。
如今,全面小康的美麗畫卷正在丁橋村徐徐展開,“江蘇省三星級康居鄉村”“江蘇省水美鄉村”等榮譽紛至沓來。“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謀劃富民增收新路子,塑造鄉風文明新形象,抓好民生實事工程新落實,切實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張毅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