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蟬聯全國百強鄉鎮,對我們鄉村振興來說,是一個巨大鞭策。立足新起點,著眼于新奮斗,我們‘三招齊下’,讓全體村民,尤其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占總人口1.67%的低收入群體,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江蘇泰興市濱江鎮黨委書記蔣益公表示。9月8日,《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報告2019》發布,江蘇泰興濱江鎮位列全國百強鄉鎮第47位。濱江鎮圍繞托舉小康“穩穩的幸福”,通過設立基金池、發展扶貧產業、實施關愛工程等多種方式,建檔立卡低收入904戶1459人,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500元,全鎮18個經濟薄弱村收入均達45萬元以上。
設立扶貧基金池 緊盯特殊邊緣戶 這兩天,鎮村扶貧干部來到顧闞村顧戈子家。顧戈子身患肝硬化晚期,喪失勞動能力,兒子還在上學,生活困難。針對他的情況,5月份濱江鎮決定啟用扶貧基金池,當月補助3600元;6月份幫他申請了低保之后,每月補助調整為2400元。8月份濱江鎮,蘇余、顧闞等7個村28戶居民分別領到了200到2600元不等的補助。 “為實現精準幫扶,加大返貧風險防控力度,解決突發問題,我們設立了扶貧基金池。”濱江鎮人大主席施峰表示。根據規定,基金扶持包括已脫貧的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遭遇重大疾病、災害、突發事故的;取消低保、五保補助后,收入達不到7000元的;家庭人均收入介于7000-7500元邊緣的。扶貧基金池包括村籌資金和鎮籌資金兩部分。目前,31個村居中已有21個村投入345萬元,鎮上配套了投入資金。“雖然2018年就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但始終抓緊抓實預防返貧工作,實施動態調整。” 施峰說,對前期排查出的99戶特殊邊緣戶,類別化幫扶,增加公益性崗位、增加就業、低保提標、重殘補助等,全鎮低收入農戶持續穩定脫貧,增強了獲得感。
打造農業產業園 產業幫扶添后勁 走進濱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一個個嶄新的標準大棚綿延伸展,就像一排排弧形的白色山丘。“已經建好了1300畝,即將栽上草莓、西瓜等作物,目前正在作栽苗的準備。”科技產業園辦公室主任王召峰介紹,園區位于濱江鎮北部,核心區域位于顧闞、中興、聯楊三村交界處。2010年,原馬甸社區并入濱江鎮,該社區12個村均被列入經濟薄弱村,區域不均衡成為全鎮發展的短板,也是后勁所在。“產業園,既可以流轉土地,讓村民得到租金,又讓500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一舉兩得。”王召峰說,工程靜態總投資1.18億元,按照“一心、一軸、兩廊道、四區”規劃分區,總規劃建設面積1萬畝。“項目全部建成后,輻射區達到5000到6000畝,將成為集研究創新、產業帶動、示范推廣、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草莓小鎮’種植基地。”王召峰表示。 發展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濱江鎮緊緊牽住發展產業這個“牛鼻子”,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優先安排土地指標,對接創業者實際需求,發展現代農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引導和帶動群眾走上致富道路。在政府的貼心服務下,聯楊村的返鄉能人周愛文盤活塑料廢品加工,每年上繳村管理費6萬元;大馬莊村返鄉能人何兆君投資注塑小五金加工廠,去年為大馬莊村增加15.8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
實施關愛工程 增強群眾幸福感 濱江鎮脫貧攻堅奔小康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如何讓低收入農戶脫貧后過得更好、更有幸福感,成為一道必答題。濱江鎮不斷細化“關愛工程”,加大對低收入農戶中受教育學生的資助,完善低收入農戶生活設施的配套扶持,做優教育、醫療、生活各項保障。 “謝謝你們經常來看我,陪我說話,打掃衛生。”每次鎮婦聯工作人員及“愛潤濱江”志愿者來到家里,72歲的聯楊村徐宜蘭都拉著志愿者的手不愿放開。徐宜蘭一人獨居,身體也不好,通過兜底幫扶雖然實現了脫貧,但思想有負擔,生活的信心不足。在走訪中,鎮村干部了解到,這不是個別現象。“小康指的不僅是物質生活有保障,精神生活也要得到滿足。”施峰介紹,鎮里通過摸排,篩查出同類的家庭,開展結對幫扶,通過多走訪、拉家常等方式,提供精神慰藉,樹立生活的信心。“衛生間安裝了兩扇移門,還鋪設了地磚,廚房貼了墻磚……”濱江鎮仁壽村低收入農戶蔣小龍家去年改造了危房。看著新家,心中滿是歡喜。“原來的家里,沒有像樣的家具,現在政府出資幫助修繕,整潔漂亮多了。”蔣小龍高興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