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遠在四千公里之外的新疆,爺爺、姥爺那輩都是跟隨王震將軍西進解放新疆的,后來一生就扎根在新疆守衛西北邊陲,一枚枚閃耀的軍功章見證了他們那個年代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對黨的絕對忠誠,詮釋著“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
記憶中,他們老一輩人對自己的要求可以用“苛刻”來形容。爺爺和姥爺離休后,雖然工資待遇都不錯,但他們依然保持著戰爭年代吃苦耐勞、勤儉樸素的品質,衣食住行從來都不講究,衣服破了補補繼續穿,始終舍不得丟掉。這樣執著與堅持,體現的正是老一輩人深入骨髓的胡楊精神。
我的父親是一名有40年警齡的鐵路警察,五十年代末出生在新疆,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疆二代”。在那個年代他下過鄉、插過隊,艱苦的條件也讓他挨過餓、吃過苦、流過汗。但父親繼承了爺爺那一輩人的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如同大漠戈壁上的胡楊,牢牢地堅守著。

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每個冬天父親都要冒著嚴寒,踩著厚厚的積雪,背上裝有囊和饅頭的背包去管段內巡線。為了維護自己負責的37.1公里的鐵路安全暢通,他靠著一雙“鐵腳板”每天徒步幾十公里,不知走壞了多少雙鞋。新疆地廣人稀,在這段艱難的路上,有時一走幾天都見不到人影,但是父親回到家從沒有一句怨言。
后來,父親調到了刑警崗位上,他對待工作的認真負責態度絲毫沒有減少,只要一接到命令就立即趕往單位。盡管兒時父親陪伴我的時間不多,但當我看到父親穿著神圣威武的警察制服,將一個個犯罪分子抓捕歸案,卻是我童年印象最深的畫面。我立志長大了也要當一名警察,還要當一名優秀的、恪盡職守的好警察。

畢業后,我如愿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記得當我準備動身來泰興時,父親對我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談話,他告訴我:“從新疆到江蘇,從學生到人民警察,但無論扎根在哪里,無論工作崗位如何轉變,胡楊精神不能變。”

胡楊精神何嘗不是一個家風的體現,在我16年的從警路上,我越來越體會到父親沉甸甸的期望。每當遇到困難時,這句話都在時時刻刻警醒著我,讓我受益良多。我想,這就是家風傳承的力量,是信念的力量,在我心中種下了“使命”的種子,讓我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莊嚴承諾和無悔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