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垃圾有人收,露天糞坑也沒了,出門都是水泥路,確實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民魯祝五感慨。從“廁所革命”到村容村貌,從道路“硬化”到“綠化”,從管控污水到垃圾分類……懷揣著全村黨員群眾的信任,在江蘇泰興王家堡村脫貧致富路上,黨總支書記周宏領著大家一年接著一年干,一錘接著一錘敲,十多年來,將一個負債較多的落后村,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
黨建引領強班子 村民朱九羊開了一家公司,吸納本地村民就業,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周宏主動上門,邀請他參與村兩委換屆選舉,后當選村委會主任。“群眾要致富,主要靠支部。要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上任伊始,面對王家堡村人觀望的心態,周宏強化班子建設,將想做事能做事的老成員留下來,把有潛力、愿意在農村有一番作為的年輕人請進來,形成一套有思想、有活力的工作班子,把全村凝聚成一個互助團結、共謀發展的大家庭。周宏定期在班子成員中交流討論,轉變思想、凝聚共識,在帶領村民致富中“充電蓄能”。貫徹“群眾辦事零障礙,服務群眾零距離”的工作理念,對于群眾提出的訴求,村里能解決的第一時間予以解決,無法解決的提交村兩委與上級部門協調解決。“有難事,找書記。”周宏成了村民們信賴的人。
發展路上出點子 “只有路修好了,外面的項目才能引進來。廠子辦起來,村民才能富起來。”2009年,周宏帶頭捐資,多方籌集40萬元,修建了第一條貫穿全村接入鎮區的水泥路。良好的交通環境帶來了工廠落戶,全村先后辦起了17家工廠,工業產值從當初的不足百萬元到如今的過億元。為了讓農業發展走出新路子,周宏走了兩步棋。第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單獨的灌排體系、新建泵站、修建水渠,實施低產田改造、廢溝塘復墾,全村新增耕地面積386畝,新增高產田500多畝。第二步發展特色農業,建立雜糧基地,種植近70畝番薯、蕎麥、薏米等雜糧,畝產值近6000元,高效農業規模超1200畝。“2004年村集體負債35萬元,2019年資產過百萬。”周宏介紹。
全力甩掉窮帽子 近年來,大量村民從繁重的農活中解放出來,青壯勞力基本上在外或者在本地企業就業,剩下一群年齡大、身體不好的村民。為了解決他們的就業難題,周宏多方調研,尋找適合的項目。2015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自籌資金20多萬元,蓋起了500多平米的創業富民點和殘疾人輔助性就業點,引進了戶外編藤加工和輕紡產品包裝項目。村干部帶頭參加培訓,再教會其他人。全村近50名閑散勞動力,包括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均在加工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月均收入千元以上。
打造環境樹牌子 “發展經濟,是為了讓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美麗環境建設逐步提上議事日程。”周宏介紹,近年來,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集中力量、整合資金,綠化兩條主干道52000平方米,自籌200萬元投入莊臺、廣場、河網改造,全村綠化覆蓋率達40%。如今的王家堡村青磚黛瓦,綠樹環繞,院前屋后整潔有序,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王家堡村先后獲評江蘇省水美鄉村、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蘇省二星級康居村、泰州市文明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