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李付民
做過蔬菜加工、干過保安、當過保潔員,自從村里建了合作社,工作機會越來越多,我就沒有再為收入發愁過。
我是泰興市分界鎮七賢村人,從小家里窮,兄弟四人,一家八口擠在小房子里,經常吃不飽,穿不暖。30歲那年,我跟著一位師傅學了篾匠手藝,借錢在父母身邊搭了間房子,這才說上了一門親。妻子腿腳不便,無法干活,整個家僅靠我一個人在外做篾匠為生,一年的收入僅有千元左右,后來又添了一個女兒,開銷加大,日子過得緊巴巴。
隨著時代發展,塑料制品走進千家萬戶,篾匠生計越發艱難。那時,恰逢泰興農科所在我們這片推廣種植甜豌豆等經濟作物。聽說市場前景不錯,我索性放棄過去的營生,操起鋤頭,跟大伙兒一起,在自家一畝八分地里種起了甜豌豆、花生、黃豆等農作物,當年收成倒是可觀,奈何貨量小、貨品參差不齊,要么沒有銷路,要么收價太低,一年加起來收入也就兩千元左右。
為了真正實現“土里刨金”,2008年,村支部書記帶領大家共同成立蔬菜合作社,不僅統一種植模式,統一銷售渠道,而且建起了蔬菜加工基地。從那一年開始,在村里的培訓下,我不僅學會了種植優質的農產品,還學會了“眼疾手快”地包裝加工蔬菜。平時,我們自家一畝八分地種出的農作物由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兜底”收購,一點不用為銷路發愁;合作社忙時,就到合作社蔬菜加工基地幫忙包裝、加工蔬菜,每年可以多掙萬把塊錢。
值得一提的是,我還入股了合作社,錢不多,僅有兩百元,但年年都有分紅拿。分紅的錢其實也不多,多時100多元,少時幾十元,但這卻成了我的盼頭。因為我知道,只要有分紅,就代表著合作社忙得不錯。掐指一算,我前前后后已經拿了10年分紅了。
更讓人感到暖心的是,這些年,考慮到我年事漸高,身體大不如從前,合作社忙時就不再讓我參與蔬菜包裝加工,給我安排了看基地大門的輕松活。我非常感恩合作社,基地忙不過來時,也會去幫忙挑揀蔬菜。合作社不忙時,就出錢安排我到村里做環衛保潔,讓我每個月都有收入進項。
有了合作社這個“火車頭”領跑,我這個低收入戶沒有掉隊,與大家一起奔小康,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不僅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家中的小矮房也翻成了寬敞明亮的七架梁大瓦房。無債一身輕,存折上的數字也有了明顯增長,老兩口老有所依,日子越過越有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