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13日電(記者朱程、孫寅)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首批21個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元竹鎮蔣堡村入選。蔣堡村是一座依河而建的小村莊,距離泰州市區20公里,從區位條件看,屬于城市的“神經末梢”。二十多年前,這里“晴天塵土揚、雨天爛泥漿”,道路不平、水網黑臭,村子也因為窮困被人戲稱為“酸粥村”。而今,這里“水清岸綠樹成行,晚上散步亮堂堂。遠望家家住洋房,近看戶戶達小康。”多年來,蔣堡村不斷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改善全村面貌。淳樸的民風和文明的鄉風在建設美麗鄉村、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蔣堡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等榮譽稱號。
——黨建“聚合力”,能人帶頭促發展 不同于蘇南地區許多全國聞名的鄉村,地處蘇中腹地的蔣堡村給人第一個感覺有點返璞歸真。這里沒有成排的別墅,壯觀的村辦工廠,也沒有設計感極強的新建筑、新公園。相反,干凈整潔的道路中間,一棵老樹撐起一片陰涼,樸實無華的農房前后,芋頭葉、花生苗、玉米桿組成了漂亮又“美味”的綠化景觀。 “我們村位置相對偏一點,不利于發展大工業,村里的年輕人也大多在外打工,這樣的基礎條件,倒逼我們從自身內部找出路。”蔣堡村黨總支書記蔣鳳壽說。今年65歲的他,從2001年起就一直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一職,二十年來見證了蔣堡村的巨變。 當時大蔣村和困難戶多、矛盾糾紛多、群眾上訪多、農民收入少的小蔣村合并,存在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兩村人的勁就難以擰到一塊。“那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發動村里的黨員干部,把原本渙散的黨組織凝聚起來,把100多個黨員思想凝聚起來,然后再以一帶十,輻射帶動村民。”蔣鳳壽說。 上手就“啃”硬骨頭。小蔣村有一農戶因宅基地問題連年上訪,鬧得四鄰不安。蔣鳳壽親自帶領村干部們冒著酷暑多次登門拜訪,真情實意為前任村干部工作中的失誤賠禮道歉,絞盡腦汁為該農戶出謀劃策。最終感動了對方,將問題有效解決。 隨著老大難問題一一得解,新一屆村干部們慢慢贏得了村民們的支持。為了進一步拉近黨員干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蔣堡村要求村干部在工作之余堅持每天與群眾接觸一小時,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困難。“農村里本來就是熟人社會,黨員干部們多去走動走動,就能發現很多處在萌芽之中的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蔣堡村村民蔣春堂說。 除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蔣堡村也積極挖掘黨員能人,依靠發展解決問題。黨員蔣文清原本在浙江開辦兔毛公司。為了請這位能人回鄉創業,蔣堡村干部們承諾相關手續村里包辦,如果遇到村民阻攔幫忙協調解決。當蔣文清面臨沒錢驗資的情況時,蔣鳳壽連借條也沒要,借錢幫其過關,終于一解蔣文清的顧慮。如今他的公司一年營收超千萬元,前年還追加投資300多萬元興辦新企業,為村民就近務工提供了平臺。 除了發展工業,蔣堡村也加快土地流轉,培養種糧大戶,讓能者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農場主蔣建林流轉土地450畝,凈收入達20萬元,農戶獲取土地租金36萬多元。 黨建引領、能人帶頭,蔣堡村步入發展快車道。村里現有企業13家,2019年全村農林牧漁總收入達1000余萬元,實現村集體收入64.9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58元,超過泰州全市平均水平。 在蔣堡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小塊菜園 ——創新“老辦法”,共建美麗新農村 華康河是圍繞蔣堡村的“護村河”,村民們曾對它又愛又恨。華康河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但由于缺乏管理,曾經岸邊滿是雜草、垃圾,河水又臟又臭。如今,這些臟亂差的景象一去不回,每天都有人定時定點清潔,臭河浜變成了綠色走廊,有的村民還在自家院子里修建起觀賞河景的亭子。“村里的環衛工作,不少都是村民出力出資解決的,這離不開村里實施的‘工分制’。”村民蔣建生說。 “掙工分”,這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老辦法,在蔣堡村有了新的實踐。“全村2800號人,一半以上在外務工,留下來的主要是婦孺和老人。大家掙錢都不容易,又都想改善居住條件,那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蔣鳳壽說。 蔣堡村規定,需要村民籌資籌勞的事項,經過村民會議討論通過后,按照田、人、勞力“三三制”換算成工分,由村民通過“掙工分”或“捐工分”方式進行建設。“雖然每個工日只有20元,但農戶出工無非是清潔莊臺和清除路邊雜草之類的輕便活。婦女老人說說笑笑間就能完成。所以,無論出錢或是得錢的,皆認為是為村莊美化而出力。”蔣鳳壽說。 2019年,“工分制”管理為村里節省了二十幾萬元支出,而這些費用最后還是用在村民身上。如一年兩季的群眾耕田,其機耕費都是集體結算,每畝可以為村民節省100元左右的成本。 除了創新“老辦法”調動村民參與到村莊環境整治過程中,蔣堡村也探索用制度化手段,保障村民自治的有效開展。該村建立起村民議事小組、村民智囊團、鄉賢理事會等議事組織,確保重大事項決策公平公正公開。構建網格化治理模式,在每個組都設立網格員,及時發現問題,對一些影響較大的問題則通過群辯、群議、群審的辦法共同化解。 群策群力令“小問題不出組,大問題不出村”,更符合村民意愿的決策,也讓蔣堡村的村容村貌為之一變。如今,全村21條河道已基本建成生態護坡,綠化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村里一些“邊角地”也被裝點一新,成為供村民休閑娛樂的小花園。 蔣堡村華康河,修整過的河岸煥然一新 ——發揚“老曲藝”,唱出文明新風尚
在蔣堡村農民文化廣場,只要不下大雨,每個晚上都是燈火通明。不少村民們會聚到一起,練習當地一種傳統曲藝——鼓兒書。泰興鼓兒書是流傳于蘇中地區的民間曲藝,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泰興市民間文化研究會歷經7年考證,認定地處東北角的元竹鎮蔣堡村為泰興鼓兒書發源地。 一鑼一鼓,簡單地打節奏,就敲出人間百態;一說一唱,一張嘴就道出社會風情。“在過去,聽鼓兒書是村里的大事,一有表演,大家都爭相來看。如今村里請了師傅每周來教,大家也都很積極地在學。”蔣春堂說著就亮了一嗓子,“提到文明蔣堡村,到處景色真喜人。為了更上一層樓,聽我唱段《勸世文》。” 這是蔣堡村村民最新創作的一段說唱,其中有一段歌詞是“全村老少爺兒們,村莊美化靠我們”,唱的恰恰是村里近段時間遇到的一件事。 “最近村里有一戶居民亂丟垃圾,村干部要是為此上門去勸,對方面子也掛不住。鼓兒書在我們村接受度很高,我們把一些勸解通過鼓兒書的‘老載體’唱出來,寓教于樂,效果更好。”蔣鳳壽說。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讓鼓兒書成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一個載體。作為鼓兒書的發源地,蔣堡村還在2019年組織開展“蔣堡鼓兒書”文化旅游節,將老傳統打造為新地標。
展望未來,為了更好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蔣堡村正在下一盤大棋。“新農村要想‘后繼有人’,關鍵需要提升農村的吸引力。”蔣鳳壽說。蔣堡村的村民們正在考慮將本村的溫泉資源開發利用,以“蔣堡鼓兒書”特色文化旅游為依托,打造特色田園鄉村全域旅游景點,輔之以新鮮水果、蔬菜采摘等農耕旅游項目,不斷提振村莊建設整體品味,推動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