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是“指揮棒”,也是“風向標”。近年來,按照省和泰州市統一部署,泰興市考核辦作為綜合考核組織協調辦事機構,將綜合考核作為統籌全盤工作的“總抓手”,實行“1+4+N”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系統謀劃、上下聯動、持續推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與上級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020年,泰興市考核辦將根據中央、省、泰州市相關文件精神,按照市委政府統一部署,持續優化綜合考核,以考核為“標尺”,奮力“考”出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考”出勠力同心的正能量,“考”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一、科學制定標準,聚焦“精準” 注重壓力傳遞。 將省高質量發展和泰州綜合考核指標全部納入綜合考核,并根據排名情況綜合評分,做到壓力有效傳遞。在具體考核指標設置上,圍繞省委、泰州市委相關部署要求,緊扣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確定的重點工作,細化工作任務,突出剛性指標,體現貢獻份額等考核指標,引導各鄉鎮(街道)、園區和機關部門樹立鮮明的高質量發展導向。 注重對接會商。 杜絕閉門造車,堅持開放思維、務實作風制定考核文件。制定過程中先后組織多次會商研究,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反復修改完善,對少數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或沒有必要繼續考核的指標進行適當調整或刪除。 如對2020年度園區經濟發展綜合評估考核辦法的修訂,除參考和借鑒上級相關做法外,牽頭部門與園區考核相關的17個部門,多次進行修訂,又多次征求相關園區意見,最終形成《2020年“三區三園”特色產業發展考核辦法》。
圍繞省高質量發展監測評估、泰州市綜合考核、市委市政府中心、重點工作,堅持什么重要、就向什么傾斜的考核原則,合理設計類別及加分項目。 堅持“考精、考準、考關鍵”的原則,實行“個性+共性”考核方式,根據不同單位特點和職能定位,將考核對象劃分為多個類別,設置差異化考核指標和考核權重,做到因類施考,各有側重。 如將市級機關部門分為四類進行考核,設置不同考核體系,分類考核評比;對鄉鎮(街道)實行分類管理、同類競爭、分別排序,均設置統籌發展和公眾評議兩個一級指標,下設若干二級、三級指標。 一級指標相對固定,下設指標根據管理對象類別不同各有側重。定性指標考核原則上實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其中,定量分值不低于60%。 定性指標考核按照單項工作考核細則執行,各牽頭考核部門在制定考核細則時,應選擇一定數量的核心指標或者可考核的重點工作進行定量算分,不得將機構、經費、會議、信息報送列為考核內容,不得出現與整體考核指標重復現象。 定性考核指標不允許“打和牌”,進行差別化打分,90分以上(含90分)不超過該項目標考評對象總數的30%,80分以下的不低于該項目標考評對象總數的20%,在差別化考核的基礎上再評出具體分數,原則上不得有滿分的單位,分差根據考核情況合理確定。考核打分結果達不到差別化要求的,考核辦將對牽頭部門(單位)按每類別扣0.2分計分,并降低下一年度考核權重或取消考核權限。 注重基層民意。 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基準,公開考核內容、程序、方法、結果,組織知情度高、關聯度強的基層干部群眾、“兩代表一委員”、企業負責人等參與民意調查、民主測評,增強考核透明度和群眾參與度,引導全市上下“圍繞基層轉、圍繞項目轉、圍繞民生轉”。
強化過程管理。 不搞年終“一錘子買賣”,將考核功夫下在平時,建立并不斷完善職責明確、科學規范、高效運行的過程考核機制,強化過程管理、季度積分,增強綜合考核公正性、嚴肅性、權威性。堅持月查季考。將個性目標任務明確到季、落實到月,對考核指標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流程化、流程節點化、節點指標化、管理信息化”進行管理,增強考核針對性、準確性。 強化反饋交流。 建立涵蓋“交辦、承辦、督辦、反饋、考核”全鏈條全過程的督考融合機制,實時了解各單位承辦事項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工作薄弱環節,及時組織約談、專題會議、專家研討等方式向被考核單位進行反饋。 強化結果運用。 將綜合考核結果與“三項機制”、干部選拔任用、獎金分配、評先評優、追責問效掛鉤,切實體現“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 對綜合考核結果確定為“第四等次”的單位視情作出誡勉談話、質詢或列為重點整改單位,體現干好有動力、不干有壓力。堅持在政策規定范圍內,差別化發放年終一次性綜合考核獎勵。
改進清單管理。 在原則上參照《泰州市2020年度督查檢查考核計劃項目》基礎上,經部門報送、梳理合并,最終形成泰興市督查檢查考核計劃清單。要求各牽頭部門(單位)及時研究制定督查檢查實施方案,明確督查檢查的內容、范圍對象、方式方法等,在開展前15個工作日進行備案。對未納入督查檢查考核年度計劃的,原則上不開展,確需開展的需按程序經市委市政府批準。 改進方式方法。 對計劃事項的執行進行跟蹤監督,糾正陣仗聲勢大、層層聽匯報、大范圍索要臺賬資料等做法,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從以明查為主向明查暗訪相結合轉變,從一味挑毛病、隨意發號施令向既發現問題又幫助解決問題轉變,努力推動相關部門督查檢查考核結果互認互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督查效率和質量,探索運用“互聯網+督查”,讓數據多“跑腿”,讓干部群眾少“跑路”。精簡考核程序,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切實減輕考核對象的負擔。如提高考核信息化程度,減少報送材料、填寫表格數量;對公眾評議和市管干部領導班子及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考核有效整合,實行一次集中開會解決兩類考核事項的年終考核。
改進文會質量。 文件方面。通過強化審查審核,提升公文質量;通過具體時限要求,提高辦理效率,大幅度減少發文數量。嚴格控制發文規格,嚴把發文關口、規范辦文流程、嚴格發文審核、加強備案審查、科學確定市委、市政府文件密級,能公開的全部公開,便于基層知曉和貫徹。此外,發揚“短實新”文風,做到條理清楚、文字簡練,大幅壓縮文件篇幅。 會議方面。細化會議分類,對會議實行年度清單、月度準入制度,減少會議數量。將每年8月定為“無會月”,每月的第一周定為“無會周”,每周四定為“無會日”。控制會議規格,壓縮會議時間,提高會議效率。除法定會議外,市委、市政府召開的綜合性工作會議會期一般不超過1天,市級機關各部門牽頭,以市委、市政府名義聯合召開或單獨召開的專項工作會議會期一般不超過半天。會議內容大體相近、參會人員大體相同的全市性會議或者議事協調機構會議,合并召開或者套開;一般性工作會議盡量采用電視電話會議、網絡視頻會議等形式,切實減少基層同志往返。
|



注重差別考核。
二、嚴格考核獎懲,聚焦“公正”
三、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