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興姚王鎮,一座有著“減速機之鄉”美譽的工業強鎮。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布了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江蘇省共有12個鄉鎮入選,泰興市姚王鎮榜上有名,為泰州市唯一入選鄉鎮。
一流社會化服務,“保駕護航”萬畝良田 “這些天連續大雨,耽誤了栽秧,多虧了鎮里的農機服務平臺,農機和農機手隨叫隨到。”趁著天晴,姚王鎮新星村種田大戶王夢哲立刻招呼了幾臺插秧機,開足馬力,來回穿梭,很快就完成了上百畝田的秧苗栽插。離新星村不遠,有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農機庫,由姚王鎮政府投資500萬元于2016年建設,專門服務于全鎮種田大戶。插秧機、大型拖拉機、粉碎機、收割機等100多臺農機整齊排列,每臺農機均編號入庫。“我們專門建了農機服務平臺,按照編號分配到各個村居,免費為各村種田大戶提供服務。”姚王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周永生介紹,每年機庫10多萬的運轉費全部由政府“買單”。
姚王鎮有耕地面積3萬多畝,由于地處城郊,多數人進城進廠打工,一度出現部分耕地半拋荒現象。2015年,整鎮推進土地流轉,招引28個糧食種植大戶,流轉土地2萬畝,建立糧食產業園。“土地流轉后,創新為農方式是推動農業產業興旺的有效路徑。”姚王鎮黨委書記潘明榮介紹,先后投入2000萬元,成立全省首家鎮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協會,與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合作,設立“家庭農場發展指導站”,與金融服務部門對接聯系,實施家庭農場“融資通達工程”,為農戶協調財政補貼、獎勵扶助資金、金融貸款、農業保險等事宜,給予技術指導、市場引導等全方位服務。“不僅機械服務到田頭,而且技術、資金都送到家門口。”姚王鎮石橋村種田大戶徐雄飛高興地說,今年小麥畝產達到460公斤,他承包的500畝農田豐產增收。
百年“老字號”加盟,打造億元水產品全產業鏈 微孔增氧、調節水質,姚王鎮東林村村民李海祥一大早就在蟹塘里忙碌。雖然養了五六年螃蟹,今年他卻格外“上心”,他知道,這批螃蟹品質的好壞,事關剛剛落戶姚王的“邵萬生”水產品加工項目。位于如泰運河、古馬干河交界處的姚王鎮水網密布、水質優良,2014年成立了泰興市最大的螃蟹養殖企業——江源農牧有限公司,在東林、毛莊、王家堡等村養殖3000多畝白肚蟹,主打泰興江沙蟹品牌。由于螃蟹品質優良,被上海百年老字號“邵萬生”相中。2020年4月,邵萬生在姚王投資8000萬元,動工建設龍蝦、大閘蟹等優質水產品的深加工基地,預計下半年可投入生產。“今后,我們的螃蟹銷路不愁,全部預約收購,每畝收入可以達到6000元。”“邵萬生”項目的到來,在李海祥眼里是致富的希望。
“這些年,姚王農業大而不強、特色不明顯。水產品全產業鏈的打造,將改變這種局面,全面樹立和提升姚王農業特色品牌,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潘明榮表示,“邵萬生”項目的落戶,為姚王農產品貼上了“金”標簽。該鎮將以“邵萬生”項目為龍頭,打造江沙蟹產業園,每年深加工1.2萬噸龍蝦、大閘蟹等生醉、熟醉產品,以及蟹黃包、蟹黃獅子頭等衍生產品,同時建設農產品倉儲、物流配送、檢測檢驗、科技研發等設施,打造網絡銷售平臺,形成農產品全產業鏈發展,預計可形成2億元的年銷售規模。
“一村一品”塑造,發展全域休閑觀光農業 仲夏時節,走進姚王鎮王堡村,一片片金黃色的銀杏葉躍入眼簾,熠熠生輝,絢麗多彩。銀杏是泰興的特產,2014年,本地能人周慶生在專家的幫助下,在王堡村開發出可供觀賞的“金葉銀杏”,目前種植規模達到300多畝,成為姚王一景。“從4月初葉片萌發就是金黃色,春夏秋三季均可觀賞。”周慶生說。“到了冬季,毛莊村的梅花迎來最佳觀賞期。”分管農業的姚王鎮副鎮長王學軍介紹,姚王一直有種植花卉苗木的傳統,近年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花卉苗木業主走特色化經營之路。2018年,毛莊村成立梅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圍繞“十里春風梅花香、一帶綠水繞毛莊”,開發集旅游、觀光、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美麗經濟”。目前,一座占地近800畝,集紅梅村、梅花香徑、梅紅洲、梅香湖等15個梅花主題景點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已初步建成。
隨著螃蟹養殖規模的擴大和深加工項目的引進,圍繞“一村一品”,該鎮計劃以螃蟹文化為主題,在東林、王堡、毛莊村同步規劃建設集河蟹養殖體驗、蟹文化館、觀光娛樂等一體的江沙蟹休閑旅游中心。同時,將鎮域內香榭湖、鳳棲湖、東郊森林公園等風景區,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打造“游兩日住一宿”精品旅游線路,提升產業化水平。 “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離不開工業,更離不開農業。”潘明榮表示,姚王鎮“深耕”農業產業,積極探索工業反哺農業,打造農產品全產業鏈,做優做特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同頻共振,走出了自己的強鎮富民雙豐收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