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市村曾是有名的經濟薄弱村,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不到6萬元。近幾年來,村兩委會轉換發展思路,拓寬發展路徑,多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精準施策幫扶低收入戶,實現了村莊發展的“蝶變”。
“彩虹行動”,讓小康一個不少 墻上掛著鮮艷的“彩虹行動光榮證”,丁桂成老兩口圍坐在家中,正在邊聊天邊加工手工制品。眼看著快做完了,村農業主任丁廣東又騎著電動車送來一大箱。“從電子廠里拿回來給他們做,他們老兩口一天下來可以賺到七八十塊錢。”丁廣東介紹。丁桂成老兩口年老體弱,兒子丁建軍有智力殘疾,他們一家被納入鎮脫貧攻堅“彩虹行動”,村干部安排丁建軍到鎮福利企業就業,安排老兩口到村里的農場打工,目前家庭年收入穩定在3萬元。 村民毛國富患有肝硬化,妻子患癲癇,家庭幾乎沒有經濟收入,低矮破舊的房子遇到下雨天就會進水。列入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后,村黨總支書記周金蘭捐出2萬元,又多方籌措8萬元,為毛國富建起了三間七架梁的房子。同時,安排毛國富在村里打工,讓這個家庭走出了困境。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曹市村兩委班子成員、社會能人主動與貧困戶結對,精準施策。落實廣陵鎮出臺的《脫貧攻堅“彩虹行動”實施意見》,安排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到村集體合作社打工,參加村環境整治工作;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實行政策兜底幫扶;同時,按照5%-30%不等的比例,定向獎勵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增收,讓貧困戶穩定脫貧。
標房+合作社,促進持續“雙增收” 在幫扶個人脫貧的同時,村集體脫貧也在推進。村黨總支書記周金蘭說,以前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不到6萬元,村級債務卻達到140萬元。2014年開始,她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對廢棄的小學校舍和破舊廠房進行改造,建起兩幢標準化廠房,再將租金用于建設新的標準廠房,以滾雪球的方式增加全村經營性收入。 土里淘金,村干部帶頭當“機手”。2015年11月,村集體按850元一畝田向村民結算租金,成功流轉1500畝土地成立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從事糧食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全體村干部帶頭參與稻麥兩熟生產管理和收割。如今,曹市村村干部幾乎都能熟練操作各種農業機械,個個都是種田能手。“我們村干部共8人,都有駕駛的能力,包括扒土機、插秧機、收割機、鏟車都能開。有一個分管村干部,他還能搞維修,甚至無人機也會修理,為我們節約了成本。”周金蘭介紹。 近兩年,曹市村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經營性收入40多萬元,吸納60多名剩余勞力參加田間管理,平均每年用工支出20萬元。2019年,曹市村農業經營方面實現收入48萬元,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達7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2170元,成功摘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
緊抓實干,打造如畫美鄉村 “下雨天是渠道,晴天就成了軌道。”這是以前村民對村道的戲言。要讓鄉親們走出泥濘,讓貨物跑得更順暢,必須先修路!村黨總支會議果斷拍板,村干部立說立行。 跑交通運輸部門籌措資金,發動本村能人捐款,聯系招投標,處理施工矛盾……54歲的周金蘭一個月整整瘦了10斤。2016年底,村里一條長2公里、寬3.5米的水泥路開通,走在筆直平坦的水泥路上,鄉親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小蘆昌圩的土路坑坑洼洼,晴天塵土飛揚,雨天寸步難行。2017年6月,村里組織擴建施工,涉及4戶村民的自留地,遭遇阻工,甚至有一家人躺在挖掘機前。村干部分組到3個家庭做說服工作,周金蘭與最難纏的一戶協調,忍受著蚊蟲叮咬,直到凌晨2點終于做通工作,保證了第二天的施工。 修路只是小目標。2016年,省紀委掛扶曹市村,村里通過省紀委支持,爭取到了省里840萬元農業基礎設施改造項目,修建完善了12個泵站、16條硬質渠道和2.5公里田間道路,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 徜徉曹市村,16條累計47公里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村主干道兩旁,香樟、廣玉蘭等花木搖曳生姿;村民家前屋后種上了綠化帶,青磚灰瓦掩映在翠綠之中;12條河道全部清淤,芳草茵茵,碧波蕩漾。人在畫中走,景在腳下行。“把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社會事業才能不斷‘水漲船高’。今年,我們力爭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5萬元以上。”周金蘭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