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泰興市融媒體中心獲得江蘇省網信辦頒發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成為全省首批獲證的32家單位之一。這標志著泰興市融媒體中心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有了合法的“身份證”。這也是泰興市媒體融合發展之后,又添的一個新身份。
提高站位,穩步推進。泰興市委市政府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實施“一把手”工程,加強組織領導、出臺政策措施、凝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既符合中央、省市委要求,又契合泰興實際的工作路徑。媒體融合發展工作分兩個階段推進:2017年1月4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廣播、電視合并的基礎上,局臺分設,同時新媒體和報臺網整合,組建了新的泰興市廣播電視臺,隸屬市委宣傳部管理;2019年7月5日,按照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先行試點工作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對標對表、扎實推進,率先在泰州掛牌成立泰興市融媒體中心(泰興市傳媒集團),歸口市委宣傳部領導。
創新體制,優化機制。遵照黨管媒體,政府管資產,事企一體化發展原則,整合資源、資產,投資1.9億元成立泰興市傳媒集團,作為泰興市中興國投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心與傳媒集團實行“一個黨委、兩塊牌子、統分結合、一體運作”模式,按照“國有控股、兩權分離、委托管理”的工作思路,既做大做強市融媒體中心,又依托其平臺做大做強傳媒集團,中心設備添置、技術改造和運維、工程建設等必需經費,采取“中心點單、中興國投買單”的投入機制。學習借鑒了全國20多家先進媒體的經驗做法,形成了“三室七部”的內部架構方案,并增設紀委。在強化黨委統一領導的基礎上,成立四個委員會作為議事機構,編輯管理委員會負責新媒體和新聞、節目生產,經濟管理委員會負責廣告經營和產業開發,技術管理委員會負責技術運維和開發應用,行政管理委員會負責政務、法務和財務。 重構流程,技術升級。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再造新聞“策采編審發評”流程,打造全媒體矩陣,實現集體策劃、集中采訪、集成發布、集約運營,形成了“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全媒傳播”格局,生產能力、聚合能力、傳播能力全面提升。對照《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要求,在投入1900多萬元高清化改造、開播高清頻道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與省廣電總臺荔枝云平臺合作,投入216萬元建成融媒體指揮調度中心和中央廚房,投入99萬元改版升級“智慧泰興”APP,投入397萬元的“泰興云”正在建設中。技術升級過程中,省廣電總臺落實專人駐點指導、集中培訓,確保實效。
人事改革,薪酬激勵。復雜的人事身份問題(全額、差額、自收自支、短期用工、企業用工、人事代理等),是制約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心266名干部職工中,體制內人員118人,體制外人員148人。堅決打破人員身份界限,創新建立“采編播管”崗位人事管理體系,全體人員身份進檔案,體制內人員保留事業身份,繳納事業保險;體制外人員繳納企業保險。市委在編制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近年來共安排事業編制25個。讓中心干部職工最大限度享受發展成果,是檢驗融合發展成效的重要標尺。全中心人員實行同崗同工同酬,實行“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動態管理”的彈性分配機制,探索“基礎工資+績效工資+績效獎勵”的考核辦法,牢固樹立向一線傾斜的分配制度,在定崗、定責、定績的基礎上,建立“工資總量、獎金總量、費用總量”三個控制指標,形成了導向鮮明、科學規范的激勵制度。 壯大陣地,精準服務。媒體融合,鞏固壯大了主流輿論陣地。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天天見、天天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精心組織主題宣傳、形勢宣傳、政策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輿論支持。在疫情防控期間,設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宣傳指揮調度中心,報網端聲屏各平臺共播發相關新聞3000多條,營造了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良好輿論氛圍。創新“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模式,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為園區企業項目招商、集中開工提供方案策劃、會展布置,創作的《銀杏飄香的地方》《悅見泰興》等高品質形象片,有效推介了城市形象;策劃實施“豐收節”“螃蟹節”“采摘節”等活動,有力助推鄉村振興;成功舉辦“我們的節日”、泰興春晚、少兒春晚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主辦長三角縣域媒體廣電教育研討會、全域旅游推介會,實施微視頻大賽、抖音大賽等活動。堅持移動優先戰略,上線“泰興發布”,打造權威政務發布平臺;“智慧泰興”深耕地方、注重原創,移動客戶端用戶數42萬,每年APP直播100多場次,傳播力明顯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