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古木參天,殿宇巍峨,香煙裊裊,鐘鼓悠揚,再現古人筆下“慶云清梵”的美景;這里是泰興宗教歷史文化的圣地,璀璨輝煌,神圣莊嚴。三百多年前,這里有一座無頂寶塔,曾留下無數神話傳說,成了千古之謎;這里地處泰興西郊,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寶塔灣;寶塔灣里有一座千年古剎——慶云禪寺。
穿越千年,原位于縣城內慶延鋪的這座古寺,建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元朝駙馬都尉蔡夢祥舍宅增廣,一時成為“江淮之名藍”。明萬歷中,縣令陳繼疇重修寺院,再現輝煌,筆下生花,作詩“慶云清梵”,遂成泰興一景。迨至光緒年間,古寺已名聞大江南北,僧眾數百人,占地百畝,殿宇百十余間,黃墻黛瓦,飛檐翹角,古木森森,碧水環抱。此后,戰火紛飛,社會動蕩,寺院屢遭創傷,幾成廢墟。改革開放的春風催生了宗教文化的復蘇,古寺移址重建,山門殿上,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手書“慶云禪寺”額赫然醒目。
“古剎山門枕流水,蒼松翠竹有煙霞”。塔院內鶯啼鳥鳴,草木幽香,塔鈴錚然,修竹搖曳,松濤陣陣。流連于此,人們不禁想起當年詩僧德溥留下的美麗詩句: 城西問訊老僧家,咫尺名園隔水斜; 滿院煙浮孤塔影,數群鷗泛一溪沙。 春風次第爭新草,山色朦朧親晚霞; 好共徘徊高塔下,閑持茗碗對梅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