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興人周平紅入選中國黨建網(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時代先鋒·中國最美人物。
周平紅,國際知名消化內鏡微創治療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美國消化內鏡學會國際委員會委員(FASGE),2016 DDW“內鏡世界杯”裁判;入選央視2016“大國工匠”和2019“為了人民健康”專題片,2017年獲評“上海工匠”,2017年獲評首屆國之名醫榮譽稱號,2018年獲評上海領軍人才,以第一完成人先后榮獲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從醫20多年來,周平紅在國內牽頭制定專家共識3部:消化道黏膜病變ESD專家共識,消化道SMT內鏡診治中國專家共識,POEM治療賁門失弛緩癥專家共識;創新開展了4項技術:黏膜剝離技術、腫瘤挖除技術、隧道切除技術和NOTES技術,被歐美多部國際指南所采納,樹立了世界內鏡學的中國“金標準”。近10年來,周平紅在世界各地大會演講和手術演示300余次,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培訓了包括美國梅奧診所、斯坦福大學附屬醫院在內的國外學員150余名,開創了國外醫生相繼來中國學習內鏡技術的先河。
“鏡”下診療 內鏡檢查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從最初的硬式內鏡至纖維內鏡、電子內鏡,到如今運用得比較多的膠囊內鏡,內鏡的管徑越來越細,介質越來越軟,旨在減少患者檢查時的痛苦。近20年,內鏡的診斷又經歷了飛速發展,拿放大內鏡來說,80-100倍的放大量級能夠提高早期癌的發現診斷率。 對于周平紅而言,如今內鏡不僅僅是一項檢查診斷工具,還能充當另外一把外科手術刀。以往,一旦發現早期癌,患者面臨的就是開膛破肚,進行大手術,如今,胃腸道早期癌,內鏡下發現的病變,大部分都能進行內鏡下的微創治療。作為內鏡微創手術領域的權威,周平紅就是運用這把特殊的手術刀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
“周”式手術 2012年春節前夕,一位98歲高齡的老先生在子女的陪伴下來到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他們是慕名前來找周平紅的。 周平紅運用內鏡進行一番探查后,終于找到了老先生多年進食后嘔吐的原因:賁門失弛緩征,賁門環狀肌出現痙攣,食物容易被痙攣收緊的賁門環狀肌堵在食管里,無法進入胃部。 POEM手術可根治賁門失弛緩征,還實現了“無切口、微創傷”的突破。這是周平紅的“絕活”,一般耗時只需30分鐘,創面不見一滴血,患者第二天可以照常飲食,第三天就出院回家了。 如今,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成為全國各地賁門失弛緩征患者的匯聚之地,遠至俄羅斯的患者也前來就診。患者年齡最大的103歲,最小的只有11個月。全世界5000例POEM手術,周平紅團隊做了一半! 其實,POEM的手術方法來源于另一項內鏡手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這項國際尖端技術也是由周平紅首先引進并在國內推廣的。 不甘平庸 周平紅回顧自己成長的過程,總結出兩點:一是腦子不笨;二是不甘平庸,敢嘗試。 他是在泰興農村長大的。中學讀了7年,中考考數學時,借了親戚一塊手表,當時沒見過手表,考試中一調,就把時間調錯了。再重新讀,就考全年級第一了。1986年高考,泰興東半縣第二名。 1992年大學畢業分到中山醫院普外科,那時不是天天開刀,有時上午開刀,下午就睡覺。“浪費”了兩年,想,這樣下去不對了,就要求去內鏡科做內鏡,多掌握一門技術。 2006年,他再赴日本學習消化道早癌微創切除新技術,回來不顧反對就開始嘗試;那時日本的奧林巴斯器械國內還沒有,他就自制,找工人用老虎鉗把針刀的刀頭彎成鐮刀狀。 他還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微創治療新方法,其中包括在國內率先開展的胃腸道早癌和癌前病變序貫篩查,以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 前幾年,他到德國去做手術,一個18歲小姑娘被發現胃部有一腫塊。他原本想為她做內鏡下全層切除,但術中德國醫生連連說“stop”,擔心穿孔,不讓他做。無奈,只能配合德國外科醫生行剖腹手術,把小姑娘的胃切掉三分之二。 切下來后,他將標本剖開看,發現“瘤”長得很深,認為是“異位胰腺”,并列舉了5個理由。但站在身后的幾國醫生都不相信,堅持認為是間質瘤。 回國路上,他垂頭喪氣——“一個內鏡手術變成了外科手術”!但幾天后就收到了大會主席的郵件——“祝賀您!周教授,您是全世界為數不多能夠診斷異位胰腺的人。”周平紅回復:“不,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任何醫生都能診斷。”他還是有點遺憾,小姑娘的胃切掉三分之二,容易營養不良。
如今,因獲得認可,周平紅已經有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的臨時醫生執照,已經去過非洲、南非、巴西、委內瑞拉、巴拿馬,在希臘、埃及也有工作室。 從一個“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農家子弟到大學生,從一個普通醫生到國際著名教授,從一名專家學者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大國工匠”,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從精到尖,篳路襤褸,披荊斬棘,愛眾惠民,如一名雕刻家,周平紅雕刻著醫界的豐碑,如一名歌者,周平紅歌唱著人生最華美的樂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