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長、細密的柳枝垂落到寬闊的路面上,簇新的宣傳標語和健身器材錯落分布在草木蔥蘢的廣場上,數十家小提琴加工企業忙著生產和發貨,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家附近就有小公園可以散步、健身……走進黃橋鎮諸馬村,你一定會被這里整潔的村居、優美的環境以及村民們幸福的生活所吸引。 諸馬村位于黃橋鎮區南側,耕地面積2445畝,大多數已流轉,全村有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41人。近年來,諸馬村圍繞區域、資源優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促進村民穩步增收,推動村莊環境整治提升,鄉村振興步伐邁得鏗鏘有力。 特——做大提琴特色產業 “我在琴海樂器廠已經工作8年了,忙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到1萬多元。”在市琴海樂器有限公司,村民顧新芳一邊給提琴做磨砂,一邊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村里企業多,村民們既可以掙錢又可以照顧家。
近年來,諸馬村發揮靠近琴韻小鎮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建設,打造特色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我們盤活村里的老學校、老廠房和閑置土地,引進能人進村創業,千方百計扶持企業發展,既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又可以給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諸馬村黨總支書記王建美介紹。目前,諸馬村已有30多家小提琴制作企業和加工作坊,其中1000萬元以上企業1家,500萬元以上企業5家。這些企業在為村集體創收的同時,還解決了400多人的就業問題。村民朱鴻英今年55歲,丈夫患有尿毒癥,高昂的治療費給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村里得知她的情況后,介紹她到市田園提琴制作有限公司上班,目前她在提琴廠已工作了6年。朱鴻英說,一年能有2萬元的收入,基本能維持家里的開銷。 諸馬村創新建立了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通過派人上門指導、派人送活到家、派人上門收取成品的“三派”模式,解決了20多戶有勞動能力低收入農戶的就業問題,村民的腰包鼓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奇——村民日記見證村莊發展 “家門口的小路約100多米長,這條小路是1994年修的,隨著經濟發展,這條路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出行需要。現在村里啟動道路硬質化改造,路兩邊還計劃栽植苗木、安裝路燈,讓人心情很舒暢。”2018年農歷五月初三,諸馬村11組村民錢月生在日記中,記載了村莊拓寬道路的情況。
錢月生今年76歲,他從1964年4月開始記日記,已經寫了160多本。他的日記就像百科全書,既有國家、社會發展的大事,也有生活中針頭線腦的小事。而村莊的發展變化,是他日記中出現最多的內容。2009年春,村里一座舊橋翻建,錢月生將修橋的經過記在日記中。“70年來開支溝,東西走路不方便,地方投資造了橋,僅供山車行人跑。到了2007年,橋面下沉路面陷,國家出資來造橋,去年國慶開了工,今年春天造成功,根據莊名定橋名,兩頭裝上照明燈,兩頭碼頭加了固,還用電錘夯一天,上面加了鏍紋鋼,橋的質量有保證……” 錢月生說,只要眼睛看得見,手能抓得住筆,他的日記會一直堅持寫下去。家中珍藏的160多本日記,全部疊起來高度超過了1米。他說,他要堅持再寫3年,寫到60年,繼續把村莊的每一步發展記錄下來…… 靚——從后進村蝶變成示范村 誰能想象,2007年時,諸馬村還是一個負債80多萬元,村干部的工資都發不出的后進村。如何提高村集體收入是王建美2007年底當上村黨總支書記之后反復思考的問題。經過走訪調查,諸馬村結合村情實際,通過盤活存量、引進能人、開發經營項目等多種方式,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我們將借助寧靖鹽高速和334省道的區位優勢,在334省道兩邊發展林果業,形成集垂釣、觀光、采摘于一體的旅游觀光業,增加村里的集體收入。”王建美表示,同時,走產業強村的路子,利用緊鄰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這一區位優勢,搭建“村企共建”平臺,盤活村空閑校舍,招引企業進村。截至目前,該村共有30多家小提琴加工企業,每年為村集體創收10萬元。去年,通過土地流轉、廠房出租等多種渠道,諸馬村集體經營性純收入達到近60萬元,躍升為當地響當當的富裕村。 另外,諸馬村整合多方資金,拆除違建、清淤河道、栽種綠化,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村民何承喬說,他門前以前是個死水溝,環境不好,2018年村里進行了整治改造,水質清澈了,蚊蟲變少了,現在吃過晚飯都會繞著河道走上幾圈。村里還建了市示范衛生室和市二星級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定時為村里的五保戶、低保戶提供優質服務。近年來,諸馬村先后獲得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蘇省民主管理示范村、江蘇省二星級康居示范村、泰州市小康村等多個榮譽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