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大篇幅點贊這個泰興人:陳學庚。其實,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將自己的執著堅守和傾情奉獻,寫在新疆的大地上。
陳學庚,1947年4月生,江蘇泰興人,新疆石河子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扎根邊疆,從事農機研究和推廣工作52個年頭,突破地膜植棉機械化關鍵技術,攻克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技術裝備難題,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水平的大幅提升;研發了棉花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與機具,在新疆、山東、河北等棉區大面積示范推廣。主導的3項技術創新,改變了傳統的植棉模式,用機械化方式實現棉花生產種植的精耕細作。 一個人一生中應該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 1960年,陳學庚隨父母支援新疆建設。后來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奎屯農機學校讀了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屬的一家機械廠工作。經過大半年用工考察,廠里決定派他當派工員,這本是個美差,可他心里明白,當了派工員,自己離技術就遠了。 “我不去,我要進車間!”
榮譽越來越多,陳學庚的職務也不斷提升,從機械廠技術員、副廠長、廠長,到團機務科科長、副團長兼總工程師、師農機服務中心主任。1992年2月,原本可以繼續擔任業務領導職務的陳學庚,選擇到新疆農墾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我喜歡做業務,就想堅持干下去,一個人一生中應該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 每當新機型設計出來,他都和大伙一起去地里試驗。在觀察樣機運轉情況時,陳學庚經常忘了自己已經70多歲了,趴在地上察看,一趴就是半個小時。在試驗中,陳學庚還習慣跟著農機邊走邊觀察,作業現場,塵土飛揚,常常弄得土頭土臉。 干一行 愛一行 鉆一行 精一行
1979年,兵團石河子墾區引進地膜覆蓋技術,在7.5畝地上試驗種植棉花,結果增產35%,但人工鋪膜一天只能鋪4分地。鋪膜后,要靠人工在地膜上點種,進度慢、勞動強度大……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新疆棉花種植又遇到瓶頸,畝播種量4公斤至6公斤,大水漫灌,肥料利用率不到30%,加之人工成本高,使得利潤更微薄了。 “每到4、5月的定苗期,全員定苗,棉花地里人山人海。”陳學庚看到種棉花給大家帶來這么多困擾,就開始琢磨定苗問題。
看場地、采數據,陳學庚帶領團隊成功研制一次作業完成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形成11個系列新產品。很快,精播機在南北疆打開了局面,2012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占全國36.6%,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隨后幾年,棉花種植在新疆形成全程機械化生產局面。 現在,陳學庚又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殘膜回收機具的研制中,“既然干了這行,就得留下點什么,否則會遺憾的。” 英雄不問出處,誰是英雄,要在“戰場”上見分曉。半個世紀以來,陳學庚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大田里、實驗室里、車間中。如今年過古稀,他依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正是這樣一種對事業的執著,支撐著他一路不斷攻堅克難、永不懈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