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白居易筆下描繪正是芒種時節的畫卷,一片麥田成熟,田家紛紛忙碌。逢此時節,梔子花開,麥黃梅熟,仲夏開始。芒種是農歷24節氣中第9個節氣,夏季第三個節氣,在每年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節氣。“春爭日,夏爭時”是這個忙碌時節的最好寫照。芒種從字面上看的話是“有芒的麥子快好收,帶芒的稻子要播種。”所以農民朋友們也往往把芒種理解為“忙種”,因為一到這個時節,農民要忙夏收成熟的麥子、油菜搶收到家,顆粒歸倉;忙夏種,山芋、花生、大豆要盡快的栽種下去;忙夏管就是春天播種的玉米、高粱、棉花等春作物要進行施肥、鋤草、滅蟲等田間管理。過去搞早晚雙治稻的時候還要忙夏季栽早稻,俗稱“四夏大忙”。四夏大忙勞作內容多,時間跨度短,五月下旬到六月下旬一個月時間,是農民朋友一年中最忙的一個月。
在這個搶收、搶種、搶管的農忙季節里,多項耕作齊頭并進并緊鑼密鼓地進行,哪一項也容不得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 芒種時節之后,我國各地降水開始增多,強對流天氣也頻繁出現,對夏收、夏種、夏管都會帶來許多不便。因此必須要趕在這段時間之前完成所有的田間勞作內容。 談及這個時節的勞累程度,“三夏”對人們的體力和意志力都是最艱苦的考驗。
“四夏”和“三夏”是一回事,過去我們泰興地區,水稻沒有引進的時候,那就是“三夏”,夏收、夏種、夏管。農民朋友們往往早上4點多就要來到田頭開始干活,而且都要帶著開水和早飯,七八點的之后再吃,用他們的話就是打腰站,才有力氣接著干。收麥子一般十點半,最多到十一點就不能再收了,因為到了這個時候太陽相當火辣,麥穗也容易掉掉落,加上氣溫升高,勞作的人承受不了滾滾的熱浪和麥芒的戳刺。下午四點多夏天干活,一直要干到八點多才回家,因為這段時間氣溫總比中午要涼快的多。所以我們泰興地區就有個俗語說:過一次四夏,退一層皮,脫一層殼。當然這也是多少年之前的情況了,現在農業機械化普及,加上大部分農田都已經流轉到種田大戶家庭農場了,不需要再吃那種苦,不過這段歷史不應該忘記。 【注釋:泰興方言中的“打腰站”是指兩頓主餐之間的小食。腰腹位于人體中部,故云“腰站”】
在節氣傳統中,芒種除了有夏日的忙碌,古人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調,比如三國時期“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正是發生在此時。“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人們在忙里偷閑的時候喜歡煮梅飲酒來聊一聊農事、人世,梅子果的馥郁與蒸餾酒的濃烈刺激在口腔內碰撞,伴隨著徐徐吹過的清風,驅走勞作帶來的暑意和疲憊,多了更多關于人生的思考!
在新時代,芒種節氣被寓以更多的耕耘和希望。“成熟與收獲同在,芒種與高考同行。” 以往每年這個時節,無數學子在高考中收獲成果,種下希望。 “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如果您有空也可以去郊外走走,會讓你體會到秧禾嫩綠,麥浪青青的秀麗景色,這一切比春天更加生機勃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