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機器聲隆隆作響,一張張墻板材料有序“吐”出來……這是記者日前在位于泰興市河失鎮的珩富睿新型建材(江蘇)有限公司看到的場景。珩富睿這個安家的“新鳥”,入住的卻是之前的“舊籠”。去年,該企業盤活河失鎮原揚帆氣體有限公司用地,投資3500萬元建設金屬天花板和金屬墻板項目。“2019年,我們企業來到泰興尋找土地建設新廠房,河失鎮向我們推薦了這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盤活的土地,由于是盤活原有企業用地,所以我們可以隨時入住,隨時使用,隨時建廠房。”珩富睿新型建材(江蘇)有限公司廠長楊偉告訴記者,隨著企業竣工投產,他們的產品將廣泛應用于商務寫字樓、醫院等場所,40%的產品還將實現出口銷售。
一邊是新上項目急需用地,另一邊是一些企業已停產或半停產、猶如“僵尸”一般仍占著大量工業用地,嚴重制約地方經濟的發展。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拓展項目落地空間?泰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調研后提出:通過“騰籠換鳥”,減少客商成本投入,縮短建設周期,使雙方都能獲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一招妙棋、滿盤皆活”。 “近年來,我鎮在規定時間內關閉了多家化工企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時幫助我們進行項目土地調整,讓我們能及時利用關停化工企業閑置的土地,招引開發新項目。江蘇聚格新材料、江蘇寵宇生物等產品結構更好的項目相繼落戶,達產達效后可新增工業國稅開票銷售1.5億元,將有力地推動全鎮工業經濟轉型發展。”河失鎮人大主席王玉明說。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用地需求強勁與發展空間有限的矛盾、老舊產業久積難退與新興產業用地不足的困局日益凸顯。 面對建設用地緊缺的發展瓶頸,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充分認識到,土地要素制約已經成為一個硬制約;不僅要有長期從緊過日子的思想,更要探索出一條“保護優先、節約優先”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窮則思變。泰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決定轉變發展思路,積極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該局確立了“控增量、優存量、提質量”的用地理念,立足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這個“大盤子”,積極向“土地存量”要“發展增量”,向“優化配置”要“發展質量”,著力在盤活存量國有建設用地上下功夫,通過“騰籠換鳥”、節地挖潛來拓展發展空間,推動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集約型轉變,真正讓閑置低效用地“活”起來。 “騰籠換鳥”關鍵在“騰籠”,就是通過多種方式、因地制宜把低效土地資源騰挪出來,空出“籠子”。對此,泰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自去年起,在全市范圍內部署開展“五未”土地處置專項行動,摸清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投、建而未投、投而未達標等各類低效用地情況。泰興市委主要領導親自過問,逐宗審核處置方案,每季召開過堂會議,確保今年年底前“五未”土地處置率80%以上。目前,全市各地加快推進低效土地退出機制,不斷做好騰籠換鳥工作,為優質項目落戶提供了保障。 國土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數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長久性等自然屬性,隨著人口的劇增,各項建設事業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口、土地、建設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泰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迎難而上,始終高舉節約集約用地大旗,妥善處理保障和保護的關系,助推了泰興市高質量發展。因為土地利用效率高、管地用地秩序好,泰興市兩次獲國務院表彰(全省唯一),四次獲省表彰,累計獎勵用地指標3000畝。 “市自然資源部門將對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著力破解三大難題,努力實現‘三零’目標。一是解決執法難問題。為營造更好的用地上爭環境,運用高科技手段,實行網格化監管,重點治理違建工棚、批少占多等突出問題,努力實現項目用地‘零違法’目標。二是解決用地難問題。結合新征地制度改革,指導鄉鎮(街道)、園區做好用地報批工作,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努力實現項目用地“零障礙”目標。三是解決增效難問題。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全力推進‘五未’土地處置,切實強化新增用地項目審查,不斷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努力實現項目用地‘零浪費’目標。”泰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孫紅東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