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家書屋有讀書分享會,去晚了就沒座位了,趕緊走呀!”泰興市曲霞鎮印達村3組村民繆紅一邊對著左右鄰居喊著,一邊快步走向村里的農家書屋。每當農家書屋有專題活動,村民們爭先恐后“搶座位”,成為印達村農家書屋的“新常態”“新景象”。近年來,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引領鄉村文明發展,印達村積極探索出讓農家書屋敞開大門的新路子、發揮作用的新途徑,為村民獻上了美味的“精神大餐”、插上了圓夢的翅膀。
從“鐵將軍”把門到全天候開門 “書屋剛建那會兒,大門常年是‘鐵將軍’把守,雖然書也不少,桌椅也是全的,但是沒人看管,也就沒法開門,村民們有意見。”印達村黨總支書記沙偉記憶猶新,那時,書屋是靠村干部兼職管理的,本來村干部工作就忙,很難保證農家書屋大門常開。如果聘用專職管理員的話,村里資金狀況又不允許,村財務支出也受到約束。后來,村里集思廣益、大膽探索,最終找到了志愿服務、打開書屋大門的新路徑。“我們制定了書屋管理志愿者條件,從退休老教師、返鄉鄉賢能人、退休老黨員等人群中篩選出30名左右的農家書屋管理志愿者隊伍,通過按天定人,按照每人每月一天的辦法,推行志愿服務管理,解決了書屋管理難題,實現了書屋的全天候開放。”沙偉說。 從空無一人到座無虛席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雖然農家書屋的大門敞開了,但書屋時常空無一人。“起初,我們要求村干部帶頭閱讀,制定了‘書香印達,提能增效’閱讀活動計劃,村干部每人每周至少在書屋閱讀2小時,并組織閱讀交流。后來,我們組織志愿者‘先學一步、多讀一點’活動,在志愿者的帶動下,鄉親們的讀書興趣越來越高漲。從去年開始,我們豐富了讀書屋活動內容和形式,每半個月就舉行一次專題閱讀活動,針對不同群體的讀書需求和興趣愛好,舉辦‘聽書會’等特色閱讀分享活動,來書屋的人就越來越多了,經常座無虛席。”沙偉介紹。經常到書屋看書的村民王樹英說,“以前,農閑的時候在家看看電視。現在一有時間,就跑書屋來,不僅可以學知識,也可以交朋友。” 從紅色故土到發展熱土 70多年前,革命烈士印達為了保衛家鄉壯烈犧牲。如今,在這片紅色故土上,村民們追尋著先烈的足跡,續寫著今天的輝煌,印達村先后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第二屆江蘇最美鄉村、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而這背后,農家書屋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農家書屋,我讀到了關于養蠶技術的書,后來,我就利用村里300畝的低產地發展起了桑樹園,走上了‘栽桑養蠶、抽絲織綢、旗袍生產’的產業振興路,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里的桑樹園園主曹樹林表示。村民印少波也是農家書屋的受益者,“受到讀書分享會上老師的啟發,萌生了土地流轉的想法。現在,共流轉了500畝土地,搞起了大白菜種植,并逐步發展葡萄、水蜜桃、草莓種植,成了地地道道的農場主,圓了發家致富夢。”
如今,來印達書屋的人越來越多,有“常客”,也有“新人”。“‘三從三到’是一個可喜的變化。今后,書屋將融入更多現代元素,讓大家更喜歡。”沙偉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