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初唐紅新并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面對家人的不解與勸阻,他選擇堅持。隔行如隔山,在建筑領域,他可以說是內行人,可是在農業領域,卻是個“門外漢”,從門外走進門內并非易事。面對一無經驗、二無技術的難題,他到規模養殖場去學習人家的經驗;走訪各大院校、泰興市農委、畜牧中心請教專家教授出謀劃策;與新街鎮領導一起跑市場,搞調研,經過半年多的考察、學習,2012年5月,選址在泰興市新街鎮李蕩村,成立了江蘇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公司按照揚州大學設計院規劃設計欄存5000頭能繁母豬、年上市肉豬11萬頭的標準組織建設大型標準化生豬養殖場。2012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建成豬舍51棟,沼氣罐2500立方,集糞池、氧化塘、沼渣干化場等糞污處理設施齊全,公司運轉起來,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生態循環農業這條路走對了。

一生態優先,致力循環發展
2013年二期豬場、果園、水稻田的建設已經在緊鑼密鼓的籌建中,用實踐將心中的愿景變成現實,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實是殘酷的,農業的周期長、收益慢弊端漸漸顯露。2015年豬價一路下跌,一期豬場的日常開銷,二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
面臨著入不敷出的窘境,唐紅新果斷的將自己的房產抵押,籌足了資金,穩定全場,度過了那段資金緊缺的艱難時期,他始終相信,沒有過不去的坎。經過六年多的不懈努力,利好的國家政策,標準化的生產,他所創辦的洋宇公司欣欣向榮。目前,公司占地6200余畝,其中梨園1000畝,花卉苗木1000畝,稻麥種植基地3600余畝,養殖基地600余畝,建有4000立方的厭氧發酵沼氣罐,63000立方的蓋瀉湖式厭氧發酵沼氣池,容量45兆瓦的農光互補發電站,1兆瓦沼氣發酵發電系統,日處理污水700噸污水處理工程,12公里果蔬園滴灌工程,年產1.5萬噸的有機肥廠和初加工250噸的冷藏保鮮庫,洋宇公司已成長為集養殖、種植、生物能源為一體,典型的農、林、牧、果、蔬復合型生態養、種基地,開創了糞污和廢棄物全量資源化利用模式:將養殖糞污和廢棄物充分發酵,產生的沼渣生產有機肥;沼氣用于發電自用,余量上網;沼液經水處理系統降解,管道輸送到果蔬糧田施灌,實現全量達標利用,這是他們自己的探索出來的糞污資源化處理的“洋宇模式”,該模式被江蘇省農委全面推廣,《農民日報》《新華日報》專題宣傳推薦。創新打造“豬-沼(肥)-糧-林-果-電-游”生態循環全產業鏈和立體利用模式,實現了土地和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

二富而思源,傾情回報社會
一個人富有了不值得驕傲,幫助和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才是真本事,這也正是唐紅新回鄉創業的初衷。
洋宇公司注重聯結機制,真正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效益。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當地農戶5000多戶,使當地農民既可獲得土地租金收益,又可從公司獲得干股分紅。他們先后帶動300多戶貧困戶從事種養業,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服務,讓他們通過誠實勞動走上了致富路。同時,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優先吸納貧困戶務工,農民可以成為公司員工獲得勞動報酬。
2020年春節期間,武漢疫情爆發,唐紅新迅速反應發出倡議,帶領新街廣大民營經濟人士第一時間行動起來,挺身而出、沖鋒在前,給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捐款捐物,共捐出10000只口罩和1500罐梨膏,累計人民幣5萬元左右,彰顯出新時代優秀企業家的良好形象。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生態循環農業的路上,唐紅新會一如既往的扎根在這片沃土,致力于農村現代農業發展,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