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存量。堅決做好化工企業“減量”工作,全區已關停落后企業41家。同時結合化工生產企業“三評級一評價”結果,研究制定新一輪淘汰關閉、搬遷轉移計劃,大幅壓減沿江1公里范圍化工企業數量。

控增量。嚴格項目準入,鎖定現有產業鏈條的缺失環節、高附加值環節進行項目招引,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基礎化工項目、非產業鏈項目、低效益項目、高風險高污染項目堅決不招,嚴格執行“初步議、專家評、聯合審”的重大項目落戶綜合評價機制,近三年累計否決擬落戶項目38個、總投資282億元,不要帶污染的GDP。

提質量。實行專家問診機制,制定并實施“一企一策轉型發展計劃”,近三年來實施技改項目186個,其中污染防治提升改造投入31億元。通過化工生產企業“三評級一評價”推進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加快構建政府引導、市場為主體的“1+N”科創體系,建立“基金+創新+項目”模式,精細化工產業(新材料)研究院實體化運營,新材料研究中心、企業“三站三中心”加快建設,創新動力和潛能持續釋放。

堅持生態優先 更高質量推進綠色發展
打造生態化園區。主動擔當、積極作為,以刮骨療傷的決心和勇氣科學合理解決歷史累積問題。投入約5億元,將發現問題全部整改到位。統籌推進沿江生態、生活、生產規劃建設,累計投入110多億元動遷14000多戶,衛生防護距離內的敏感目標動遷基本完成。嚴格退出長江1公里,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布局優化,建成沿江12公里長、150米寬的綠色廊道和生態濕地工程。

打造智慧化園區。聯合騰訊集團完善智慧園區功能建設,集成安全、環保、港口等11個方面資源,實現重點防控面的智能預警和分析評價,打造智慧化“透明園區”。建成水質監測站點21個、大氣監測站點56個和危廢動態管理平臺。完善信息化封閉管理系統,配套建設危化品停車場2座,實現化工園區18平方公里封閉管理。重型化工救援編隊政企共建、聯防聯治,形成“5分鐘、5公里”的消防救援圈。

打造循環化園區。放大“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效應,通過產品之間循環、項目之間配套、產業之間關聯,形成循環發展模式。建成較為完善的精細化工及新材料、醫藥等特色產業集群,化工產業精細化率達52%、產業關聯度達66%。實現資源多級利用和廢棄物交換利用,投資25億元建設2600畝的靜脈產業園,已建成項目6個、在建項目2個、擬建項目3個,目前所有污染物不出園區即可實現自我消化。

以制度建設完善治理體系。深化園區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強化制度執行,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以制度建設為核心,著力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多元共治體系。強化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推進第三方治理“市場化、專業化、規范化”,提升園區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水平。

以“硬核”措施提升治理能力。強化園區環保基礎能力建設,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近兩年投入32.2億元用于新建日處理5萬噸工業污水廠、生態濕地建設、污水管網“一企一管”明管化改造及區內河生態化改造等。目前危廢處置能力達10萬噸/年、一般固廢處置能力達3.5萬噸/年。堅持源頭防控和末端治理“兩手抓”,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方式。實施 “綠島” 計劃,推進危廢暫存中心、中試基地、日化產業園配套同質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園區生態環境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環境信息精準監管、污染源精準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