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算是成功創業者,我靠的就是一種干勁、闖勁和鉆勁。”王社平是這么說,更是這么做的。在他的辦公桌抽屜里,至今還保存著有些褪色的畢業證書,這是1983年他在南京林學院木材機械加工干部專修科的畢業文憑。對于這張文憑,王社平記憶猶新。
敢闖敢鉆,愛拼才會贏 王社平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家境貧寒,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童年;1977年高中畢業之后,他像許多農村孩子一樣,學起了木匠手藝;1982年,他頂替了父親,在無錫家具二廠成為一名學徒工。
很快,王社平就在家具廠嶄露頭角,被企業選派去參加干部專修。他倍加珍惜這次深造機會,在專修班勤學肯學,刻苦鉆研。憑借著對家具行業的了解,王社平開始在行業內小有名氣。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6年,全球知名家具零售商宜家,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并尋求合作加工企業。通過朋友的介紹,宜家找到了王社平。當時,王社平正在一家木材加工廠當副總。 與宜家工作人員交流之后,王社平調動起各種資源,拿出了所有的積蓄200萬元,找到了南通一家日資的機械廠,量身定制小規格包覆件機械。起初,這家機械廠并不生產這種規格的機械,王社平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開發。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加工宜家小型包覆件的機械成功研發出來了,王社平用50萬元買下了這臺設備,將機器的專利留給了機械加工廠。 有了獨一無二的加工設備,王社平又從網上招聘了近200人的員工,龍洋木業最初的雛形顯現出來了。宜家的專家到企業考察后,當即決定將1800萬元的訂單給了王社平。從此,龍洋公司步入了發展快車道,與宜家的合作越來越全面,從小規格的包覆件到大型板材的包覆件,再到蜂窩家具等。生產專業水平不斷提升,先后獲得了50多項專利,宜家的訂單越來越豐富,企業的規模和銷售越來越大。 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富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才算富。”一直是王社平的口頭禪。2011年,王社平在老家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投資創建了泰州市龍洋木業有限公司。回到家鄉創業的王社平發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多,為解決就業難問題,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王社平便決定招聘當地工人,讓他們就近務工,解決他們工作掙錢和照顧家庭的需求矛盾。 “在這里工作特別好!離家近,也不耽誤我照顧孩子和老人,每個月還能拿到5000多元的工資。過去我家住的祖上傳下來的老房子,在龍洋木業工作了幾年,去年我家翻建了3間4層的小別墅。”說起龍洋木業,48歲李愛華贊不絕口。“住農村別墅,在家門口上班,過城里人生活。”是王社平對所有員工的承諾。幾年來,新街、元竹等周邊鄉鎮,龍洋木業共吸納富余勞動力800余人,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王社平還主動找到當地村委會,先后拿出近百萬元,鋪路修橋,改善村民出行條件。近年來,他積極響應政府結對幫扶貧困村的號召,履行社會責任,回饋社會,與沿泰村和霍莊村結成幫扶對子、向泰興慈善總會捐款,至今累計捐助超過100萬元。同時,將村里的幾戶特困家庭作為救助對象,每年帶著錢和禮品親自送到這些家庭,噓寒問暖,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贊賞和美譽。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須更新產品和設備,只有不斷學習、勤于鉆研、系統集成,才能跟上時代步伐,續寫‘創業傳奇’。”王社平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