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農斗爭在復興,農民群眾的武裝斗爭日益普遍的發展……南通、如皋、泰興等江北縣份,是赤色農民武裝斗爭最激烈的區域。”——《中國蘇維埃·全國蘇維埃區域與紅軍擴大的總形勢》(1930.1),1930年初,泰縣、如皋、泰興3縣邊境地區的根據地連成一片,初步開辟了如皋城、九華山以西,石莊、西來鎮以北,季家市、黃橋以東,曲塘以南的大塊游擊區。這是江蘇較早的蘇維埃區域之一。
1928年7月,由于“五一”如泰農民暴動的失敗,部分轉移至江南的縣委成員在上海組成中共泰興臨時縣委,由刁九善負責(1929年夏,王玉文任臨時縣委書記。不久,臨時縣委轉為正式縣委)。同月,省委《江蘇農民秋收斗爭決議案》指出,“要擴大紅軍,削弱反動派”。中共南通特委聯席會議指出,“游擊戰爭必須成為主要的斗爭形式,赤衛隊是準備工作之一”,并要求“各縣都能組織一支領導農民進行斗爭的骨干隊伍”。這些指示和要求給泰興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
1928年8月下旬,縣委委員戴奎回泰興重新整頓和建立武裝組織,發動群眾,發展革命力量。9月,戴奎率領新發展的一批黨員鎮壓了刁家網一個猖狂反共的聯莊會頭目,第二天分界國民黨警察、保衛團,到處捕捉戴奎等人,戴奎等7人被迫再次轉移到上海、無錫等地。此時,堅持原地斗爭的朱家港黨支部書記劉紀成與張少卿等3人向焦蕩楊家莊張某家“借”槍兩支,開始組織紅軍游擊隊。12月,刁九善、戴奎等奉省委指示再次返回泰興進行艱苦的恢復工作。他們首先在姜黃河西、印家院、唐家莊、股家莊、馬家莊一帶建立組織,發動農民,接著又到刁家網一帶,把參加過暴動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
1929年1月7日夜,刁九善、戴奎、王慶生、余大新、任啟東等潛入大地主錢文齋家,繳獲長短槍5支及一些子彈,并將事先準備好的布告貼在錢家大門上,號召群眾“要投共產黨,請到盧基港,家住朝東廟,不久共產(黨)到”。當月,戴奎等即組織特務隊,至此又一支紅軍游擊隊誕生。 這一時期,泰興周邊紅軍游擊隊發展很快,有以戴奎為首的特務隊,有刁家網一帶的周慕敏組織的30人槍的游擊隊,有古溪一帶的王蘭亭游擊隊,有在港西(季黃河以西)一帶的劉德梅、馬西游擊隊,有龍溪區以大刀會為名的陳嘉慶、馬老東游擊隊。黨的群眾工作也有了發展,區一級開始建立紅軍赤衛隊。
1929年8月28日,根據南通特委決定,特委委員王玉文在如皋寶慶寺召集如泰兩縣紅軍游擊隊開會,宣布成立如泰工農紅軍(以下簡稱如泰紅軍)。如泰紅軍編為兩個隊,共有120人,長、短槍80多支,土炮十多門。由縣委軍事委員戴奎、如皋縣委軍事委員于咸分別擔任隊長,由王玉文和韓鐵心統一指揮。這是揚州、泰州地區最早的一支紅色武裝。10月,省委指示薛衡競負責如泰紅軍的工作。薛衡競到泰興后,將如泰紅軍編為1個大隊,下設2個中隊,有200多人槍。薛衡競任大隊長,戴奎、于咸分別任泰興、如皋中隊的中隊長。各區游擊隊陸續上升為主力。12月,省委又委派黎昌圣到如泰地區負責如泰紅軍工作。黎昌圣將如泰紅軍擴編為總隊,黎任總隊長。
整編后的如泰紅軍戰斗力大大加強,多次取得戰斗的勝利。1930年1月11日,如泰紅軍進攻搬經鎮,焚毀盧港區公安分局、區公所、國民黨區分部、縣警隊第二中隊部等處房屋。1月18日,薛衡競率紅軍冒著鵝毛大雪夜襲顧高莊據點,戰斗不到一小時就勝利結束,俘敵40余人,繳步槍38支,手提式機關槍3支,小炮1門。在那風雨如磐的年代,星星之火,必將燃起燎原之勢。1930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正式建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