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一支支醫療隊陸續從武漢撤回。4月8日,武漢解除離鄂離漢通道管控措施,熱干面正在逐漸恢復,在我們歡欣鼓舞的同時,還有上萬名醫護人員在武漢堅守 ,其中,就有3名來自江蘇泰興的90后。
胡竫,泰興人,泰州市人民醫院手術室護士
蔡偉,泰興人,泰州市人民醫院手術室護士
張蓉,泰興人,泰州市人民醫院婦科護師
作為江蘇省第三批、泰州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的成員,來自泰興的3名90后,自2月2日抵漢,他們已經隨隊堅守近70天,輪換2所醫院。 “先斬后奏”的90后 “2月1號晚上11點半接到通知后,我才打電話告訴爸媽,稍微整理了一點行李,第二天就到了武漢,沒來得及跟他們見面。”……
交談中他們告訴記者,春節前就寫好了請愿書,但是一直瞞著家里沒說,一直到接到確切通知,才“象征性”地打了個電話告訴家里,而胡竫,甚至是到了武漢才告訴家里人。“不是怕他們反對,只是想讓他們少擔心一點,早說一天,他們就多擔心一天。”張蓉說。
到達武漢后,他們第一時間投入工作,負責氣管切開呼吸機、俯臥位通氣、CRRT、ECMO等治療。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帥氣的蔡偉剃掉了頭發,他說:“頭發長影響工作,不如剃個光頭,省事。”那一天,他發了這樣一個朋友圈:“待疫情抗擊勝利,武大櫻花盛開之時,還我帥氣新發型。” 零死亡的戰績 作為目前泰州地區唯一一支堅守武漢的支援隊,“我們是所有醫療隊中目前唯一一支零死亡病例的隊伍。”他們驕傲地告訴記者。
參加工作不過才5、6年,第一次面對這么重的任務,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每天工作5個多小時,提前2個小時到班準備,近70天來,3個年輕人承擔著從未有過的壓力和責任。 “我們都瘦了”。 但是采訪中,他們給人的感覺一直是陽光、樂觀、開朗,始終充滿活力。他們說,“說不害怕,有點不現實,但是作為醫護人員,只有自己先建立強大的內心,才能更好地幫助病人。”
“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醫護格言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2月中旬,胡竫接手病人劉大叔。剛開始,劉大叔不僅呼吸窘迫,還因為癱瘓在床,有多處壓瘡,連續10天,每天3小時,胡竫幾乎是圍著劉大叔轉。 住院后,獨居的劉大叔想跟親人報一聲平安,但手機又不在身邊。得知情況后,胡竫便拿來了病區里醫護人員的公共手機,幫他和親人恢復了聯系,后來更是自費買了一部手機送給劉大叔。 “我認得你,你是小胡。”4月5日,已經轉到武漢一家定點隔離觀察點的劉大叔對著手機視頻中的小胡,哭著說出這句話。 安慰和治愈往往是相互的 “這么多天的工作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退伍軍人”張蓉說。 一次聊天中,這名患者告訴張蓉,自己的母親大年初二過世了,現在自己也被感染,對生活有點心灰意冷,但是看到張蓉他們為自己整天忙前忙后,再想到自己還在武漢做志愿者的兒子,這名曾經的戰士流下感動的淚水,“謝謝你們,我會配合治療,積極恢復;你們也要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 張蓉說,與其說自己治愈了大叔,不如說是大叔給了我們安慰,相互打氣,她從大叔鼓勵和感激的話語中,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樹立了更加強大的內心。
如果文字顯得蒼白無力,那這一封封飽含深情的感謝信,最能見證他們的努力與付出。 到武漢的第53天,他們順利完成了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醫療工作,就在大家以為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又接到新任務:繼續轉戰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癥監護室,那里還需要支援。蔡偉說:“這里每天都很忙,看著其他戰友們陸續撤離,雖然我們也想家,但是疫情尚未結束,不忘初心,繼續留守,直到最后勝利!” 回家后的心愿單 采訪結束后,記者收到消息:醫療隊已順利完成任務,于4月12日返泰。回家了,有什么心愿嗎?
“希望能多給我幾天假,散心,我要去吃早茶,吃炸串、蔥油餅。”(蔡偉) “看著朋友圈曬美食,我想吃小龍蝦、火鍋。”(張蓉) “我家小二胎預產期快到了,想回家后能多陪陪老婆孩子。”(胡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