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蘇省泰興市季振宜古籍珍藏館將建成并投入使用。季振宜是誰?什么古籍?和江蘇泰興有什么關系…… 我們先讀一首唐詩:
沒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可是,王之渙有多少詩留了下來?六首。大唐最耀眼的明星李白有多少詩留了下來?最慘的說法是:大概十分之一。他寫了一輩子詩,總數估計有五千到一萬首,十之八九我們永遠見不到了。 現在的人可能很難理解,不就是編本唐詩么,很難嗎?事實上,在那個年代,真的好難。那時可沒有這么多出版社、印刷廠、圖書館,沒有谷歌百度。要找一首詩,說不定就要跋涉千山萬水去抄,還不一定能抄到。 但是,季振宜做到了! 季振宜(1630-?),泰興人,清初詩人和藏書家,字洗兮,號滄葦,歷任浙江蘭溪知縣、刑部主事、戶部員外郎、廣西道御史、浙江道御史等職。 這位季先生不是一般人,清順治年間,他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
年少而又“聯捷”登第,當時泰興絕無僅有。
大概就是我們還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年紀,季先生已經成為博士或者院士了。他的父親季寓庸是進士,他的兄長季開生也是進士……妥妥地學霸之家。季振宜為官恪盡職守,風節凜然,彈章數十上,屢劾權要;言事、獻策、選賢多所建白。大學士劉正宗、吏部尚書黃廷機、侍郎岳思泰就因為獨攬權要、結黨營私、收受賄賂而被季振宜上本參倒。 雖然季振宜官聲之佳傳播朝野,但使他具有更大的歷史影響,卻是他那“富備甲天下”的藏書。季家經營鹽業,非常富庶,這就為其購書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人稱“藏書天下第一”。他的藏品又牛到什么程度呢? 一件叫做《神龍蘭亭序》,是王羲之先生的《蘭亭序》傳世最精美的摹本,沒有之一。眾所周知,《蘭亭序》的原件沒有了,神龍蘭亭本就是最牛的。另一件叫做《富春山居圖》,沒錯,就是現在大陸收藏了一半,臺灣收藏了另一半。
季振宜買書可不僅是收藏,學霸的腳步恐怕你永遠都追不上。季振宜所編《季滄葦藏書目》,又名《延令宋版書目》。
詳細記載所藏 1000余種、27000余卷(本)圖書,被后世尊為“版本目錄之泰斗”。每一書名皆冠以“宋版”、“元版”、“鈔本”以及朝代等字樣,為鑒別刻本時間及作者所處時代提供了準確依據,是中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另外一點就是和唐詩相關的了,自康熙三年起,季振宜在前人的基礎之上,他窮十年之功,編成了集唐代詩歌之大成的匯編《全唐詩》。 共717卷160冊,收入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詩,每年僅詩人的小傳就要寫兩百篇。但是在書稿編成的第二年,季振宜就病倒了,很快撒手人寰。季振宜“命書傭繕錄正本,將付棗梨,以廣其傳。”也就是說,季振宜準備以他雄厚的財力來完成這一文化史上的豐功偉績。但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季振宜突然去世,印刷發行匯編《全唐詩》一事遂夭折。 慶幸的是,季振宜的心血沒有白費。后來,以此為底本的校補卷被康熙皇帝御定為《全唐詩》,煌煌傳誦至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泰興市城建工作堅持接續歷史,注重文化傳承,圍繞歷史文脈傳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以歷史文化串聯城市記憶,展現“文”的品位。古城墻上,羌溪河邊,鳳凰天里,你可以閱讀古城故事,領略泰興豐厚的文化遺存。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季振宜古籍珍藏館和歷代名人著作陳列館正加快實施。
千年文脈、一路經典。泰興留得住歷史,我們記得住鄉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