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槍炮聲早已隨著時間漸漸遠去,七十年前的那場戰爭,十多萬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獻出了寶貴生命。如今,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保存的烈士遺物中,有一份1950年由人民日報社頒發的聘書。這聘書的主人就是新中國第一位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
1922年,楊根思出生在江蘇省泰興市一個叫羊貨郎店的村子。如今,羊貨郎店已經改名為根思村。楊根思幼年時,他的父母相繼去世。一次偶遇,讓楊根思選擇了參軍。吳曉靜的父親吳春林,總是抱著相冊給她講楊根思的故事。
那時候部隊在蘇北一帶活動,我父親是在3連的9班當班長。就發現有一個老鄉。我父親還以為老鄉是肚子餓了,就把他包里的兩個饅頭分給他一個,吃完以后他還是不走,還是跟著部隊。我父親就跟他說:“老鄉要打仗了,你怕不怕死啊?”他搖搖頭說:“我不怕!”這個人就是楊根思。正是憑著這種韌勁,楊根思跟隨新四軍參加了他平生第一次戰斗。
1950年10月1日,楊根思和其他戰斗英雄代表一起登上天安門觀禮臺,參加了新中國一周年國慶典禮。然而,就在舉國歡慶之時,戰火卻悄然逼近了這個新生的共和國。 1950年10月8日,就在“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的第二天,毛澤東主席作出震驚世界的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楊根思所在部隊被選為入朝作戰的先頭部隊,他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3連連長。 進入朝鮮后,楊根思所在部隊接到的任務是,在11月26日前到達集結地——下碣隅里。下碣隅里駐扎的美軍陸戰1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王牌,號稱常勝軍。陸戰1師裝備精良,除了坦克,火炮這樣重型裝備,普通士兵手里都握著火力兇猛的自動步槍。楊根思帶領全連169人,頂風冒雪,以日行軍30公里的速度,于26日前抵達長津湖指定戰斗位置。
這一晚,楊根思的連隊來到了山溝里宿營。深夜,楊根思看到厚厚的雪落在戰士們單薄的被子上,很多戰士的腳腫得像地瓜,手腫得像饅頭,耳朵裂開的口子結上了厚厚的血痂。即使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楊根思率領的3連沒有一個非戰斗減員,創造了奇跡。11月27日,鵝毛大雪從天而降,氣溫也驟降到零下35攝氏度,這一天是志愿軍第9兵團向長津湖美軍發起總攻的日子,恰好也是美陸戰1師北上總攻的時間。黃昏,楊根思所在的第20軍向美軍發起進攻。經過一晝夜激戰,志愿軍第 9兵團把長津湖地區的美軍分割阻截,形成四個大的包圍圈。美軍陸戰1師孤立無援。 1071.1高地,這個以海拔命名的高地還有另一個名字——小高嶺。站在這里可以看到下碣隅里,不遠處就是美陸戰1師的臨時機場,下面就是下碣隅里與柳潭里之間的公路,這也是美陸戰1師突圍的必經之路。小高嶺注定成為雙方拼死爭奪的要地,扼守它的部隊注定會經歷一場血雨腥風的惡戰。那么這個決定戰局的要地會交給誰呢?正是楊根思和他的3連。 營長當面給楊根思下達命令,并且告訴他即將面對的敵人是一支從沒打過敗仗的部隊。楊根思聽罷心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上來了,他當即立下軍令狀,“我楊根思保證,人在陣地在”。一上陣地他就眉頭緊鎖,腳下的土凍得好像堅硬的鋼板,根本無法構筑戰壕和掩體,戰士們暴露在敵人強大的炮火之下。 沒想到燃燒產生的高溫竟然將凍土融化,腳下的土地變得松軟起來。轟炸間隙,楊根思命令戰士,緊急修筑工事,爆炸產生的彈坑也被戰士用做掩體,準備擊退敵人的進攻。 身邊的戰友們接連倒下,此刻3排陣地上,只剩連長楊根思和重機槍排長還能作戰。楊根思心里清楚,短暫的平靜預示著更猛烈的進攻,為了保住僅存的一挺重機槍,他命令排長把重機槍帶回營部。 排長抱著機槍,含著眼淚撤出了陣地,小高嶺上只剩下楊根思孤單的身影。他收集起陣地上所剩的全部武器,一包炸藥,三顆手榴彈和一支駁殼槍。就在這時,敵人發起了第九次沖鋒。
楊德盛聽到的巨響正是3排陣地傳來的。3排陣地上只剩下一個炸藥包了,敵人沖上了3排陣地。就在這時,楊根思抱起5公斤炸藥包向敵人沖去。 1950年11月29日,楊根思入朝作戰的第26天,他將鮮血灑在了小高嶺上,他用生命詮釋了“人在陣地在”的誓言。 1952年5月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機關為楊根思追記特等功,并授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授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同年12月,命名楊根思生前所在3連為“楊根思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追授楊根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勛章、金星獎章。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三個“不相信”喊出了楊根思連的氣與魂。戰士們將老連長“不相信”的精神帶上了訓練場,帶上了戰場。他們用淚水、汗水、熱血展示著新中國的力量;他們用堅持、堅韌、堅毅背負著新中國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