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彭村位于江蘇省泰興市濱江鎮東北角,以前,該村大部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對干個體、辦企業無人問津。隨著國家、省、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農民自主創業,雙彭村80%的農民“洗腳上岸”,2017年,通過盤活集體資產、籌建標準廠房出租等舉措,勉強甩掉了“窮村”帽子。
然而,村不窮了,并不代表村民們都不窮。脫掉“窮村”帽子的那一年,村里還有40戶、68人在貧困線以下。“這60多人,要么殘疾,要么年老體弱,要么沒有任何技能。”經過一家一戶調研,雙彭村黨總支書記曹晨覺得村里的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階段。 全面小康,應該是全體村民的小康,是長期穩定的小康,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落。針對打零工的貧困勞動力收入不穩、信息不暢、維權不便等難題,雙彭村充分調研、對癥下藥,專門針對低收入戶成立了村勞務服務有限公司,采取勞務扶貧的方式,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一方面針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通過技能培訓、崗位招聘等舉措,介紹工作,吸納就業,提高低收入戶的“造血”能力;另一方面,針對年老體弱等勞動能力弱的困難群體,拿出利潤的30%,設立幫扶資金,年底分紅,兜底保障困難戶的生活。
50歲的蔣國華,從小右手殘疾,父母早逝,家徒四壁,是曹晨的重點關注對象。蔣國華平常很喜歡搗鼓家電,針對蔣國華的這一愛好,村勞務服務公司專門送他參加家電維修培訓,并幫助擔保貸款,在馬路邊開了一間家電維修店。“一個月可以收入 2000多元 ,夠養活我們一家了。”蔣國華稍顯靦腆地告訴記者,自從有了這家小店,他去年娶上了媳婦,家里的老屋也重新翻修了,生活從此有了奔頭。 70歲的曹德慶雖然有勞務公司兜底保障,但他并不滿足坐享其成。去年,曹德慶跟著朋友學會了釀酒手藝,并在村里幫助下,整修了房屋,建起了釀酒坊。一年釀500多斤酒,每斤7元,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勞務公司兜底保障,曹德慶生活滋潤了不少。
如今,雙彭村已不再是當年的貧困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村莊環境打造,還是農業林地耕種,處處都有經過培訓的農民參與其中,不僅解決了用工需求,也給農民帶來了收入。
2019年,該村剩下的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窮”的陰影徹底從這個村消失。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2.3萬元。新的一年,該村還將大力開拓勞務服務公司業務,讓村民的收入更上一個臺階,力爭在2019年的基礎上增長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