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缺一天米,不缺一天水。”這是老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生活在長江邊上,江蘇省泰興市歷來重視水的作用,既要用好水,還要護好水、治好水,使其既能滿足一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發展的需求。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泰興人重中之重的事情,為此,泰興人傳承、努力了700多年。
“南宋初年,柴墟鎮即有堤閘。”這是有史可查,泰興人最早建立堤閘的記載,也是泰興人治水、護水的開始。“二水關”,即西水關和北水關,泰興十景之一,明嘉靖三十四年至四十年間建。泰興水流由東向西,平時,水由北水關入城,經西水關出城注入長江,便于城內外船只來往;戰時,則關閉以防御敵人。天旱時關閉西水關,保持城內一定的水位,澇時則關閉東水關,切斷來水,開西水關排澇,百姓受益匪淺。“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知縣馮渠在縣城大西門建天井河閘一座。”1957年開始,泰興開始興建水閘,口岸節制閘、過船港閘、焦土港閘、天星港閘…… 一項項水利工程,是泰興人治水、護水的成果,也是泰興賴水而生、碧水興城、活水繞城的見證。
2013年起,泰興市投入資金十多億元,實施60多條河道整治和75項控制性工程,對石化支溝、內城河、外城河等近30處淤積嚴重河段、盲溝或斷頭河實施了清淤和處置,實現了“如泰運河以南主城區實現控水活水”的目標。
2019年7月16日,如泰運河閘開閘放水,等待了半個多世紀的如泰運河從此全程貫通,通江達海。 2019年,泰興市投資1億多元,實施37項城市控水清水工程,實現主城區河道全面可控可調,城市建成區水系全面暢通。圍繞打造“雙水穿城、活水繞城、水文一體、水綠相映”的城市特色,高標準實施“雙水濱河”景觀設計。
眾安港南閘站的建成運行,標志著泰興市主城區所有河道實現全面可控、可調,豐水期澇水外排,枯水期向內補水,平時調水引流,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區水活和水安全問題。
2020年,泰興市將計劃投資8200萬元,實施21項城市水利及水源地保護工程;實施內、外環城河周邊地塊整體改造,逐步恢復泰興老城水韻雅致的傳統風貌;整治甸何中溝、桃源河、金沙中溝中段,實施銀杏河、外城河清淤疏浚,推動城市河道水質和水環境品質新提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讓我們堅信,泰興,正在“綠水青山”的大道上引吭高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