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在村部門口觀看剛剛樹立的“印達七律”宣傳牌。朱洋 敏麗攝 黛色小瓦的農家小樓,小巧玲瓏的綠化小品,蜿蜒清澈的小河,蔥綠無垠的田野……進入泰興市曲霞鎮印達村,一幅古樸清新的田園畫迎面舒展開來。 10多年前的印達村還是一個經濟薄弱、矛盾不斷的窮鄉村。近年來,該村積極創新依法治村承載途徑,通過編村歌、定村規以及弘揚傳統文化等多種方法,成功將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蘇省最美鄉村、江蘇省生態村等20多塊金字招牌收入囊中,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富裕村。 編自己的村歌,鄉村建設齊動員 “一座美麗的村莊,鮮花四季綻放,大路縱橫寬暢,河水倒映風光,龍燈舞太平、河燈照吉祥,和諧春風拂過幸福的臉龐,印達,美麗的印達……”每逢節假日,泰興市曲霞鎮印達村都會“雷打不動”地在廣播中播放同一旋律。 “這是我們的村歌。”村民徐建霞非常熟悉這一旋律,她經常在家門口邊擇菜邊跟著哼唱。 2008年,印達村專門請人編寫了村歌《美麗的村莊》。“說是村歌,其實是我們制定的村莊建設目標。”印達村黨總支書記沙志龍告訴記者,編村歌的靈感,來自農村人干活喜打號子的習俗,好記又易懂的村歌,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村民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 過去,印達村道路坑坑洼洼,房屋破舊不堪,河流雜草蔓延。沙志龍將村歌作為動員全村行動的第一號角,邀能人、募資金,全力整治村莊環境。“村民們通過村歌都很明白我們村干部在干什么,要干成什么,所以都很支持。那時,全村每天都有數百人主動出工出力,揮鍬、拉車、挑擔、栽樹、清淤,熱火朝天地跟著干部們治理環境。”村經聯社主任王樹英說。 “做一件事,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是最關鍵的。”這些年,沙志龍又引入“大數據”,辦起了村莊網站和博客,隨時隨地發布村級大小事務,加強與村民溝通。“有了這些平臺,現在一個聲音能很快喊到底。”沙志龍得意地說。 定村規立民約,倡導文明新風尚 “水清岸綠樹成行,晚上走路亮堂堂;院內墻外清爽爽,各類污水進管網;垃圾分類規范化,環境保護爭榜樣;尊老愛幼不愁養,康養醫病有保障。”最近,印達村每戶都收到了一本印有《印達七律》和《印達村規民約新十條》的小冊子。 “農民改習慣、村莊改風氣、干部改方法。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鄉風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長期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推動。”沙志龍說。 為此,該村先后在村里角角落落設立了400多塊村規、民約的宣傳牌,通過“早晚見”的灌輸,讓風尚新理念融入村民生活,并通過村廣播不間斷宣傳,讓群眾在聽廣播、聽音樂中悄然改變行為習慣,在長期積累中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去年整治村莊環境的過程中,一日之間,村民們自愿挖掉了400多根拉曬衣服繩子的水泥柱子,統一購買了不銹鋼衣架。現在在印達村走上一圈,根本看不到一處亂搭亂曬的不文明現象。 如今,村民已從被動管理至“身入心入”鄉風文明建設。村民李進財說,現在我們是文明村了,每戶不僅自覺地把衛生搞好,就連說話都很講禮貌。 搭建文化平臺,弘揚美德代代傳 《紅燈記》《婆婆也是媽》……沒有“陽春白雪”的表演形式,只有“下里巴人”的方言說唱,每次印達民俗藝術團一登臺就受到村民們的追捧。 據了解,印達民俗藝術團的表演人員全部由村民組成,每年這個表演隊都會將革命歷史故事、身邊的好人好事等編排成節目,寓教于樂。 “我們是一座以烈士‘印達’之名命名的村,更不能忘了初心,要把不怕吃苦、甘于奉獻以及尊老愛幼等優秀美德一代代傳承下去,只有這樣才能永葆好的民風、鄉風。”沙志龍說。 這些天,該村正在抓緊規劃設計“印達”烈士故居和陵園。預計這兩項工程年內將全面建設到位,成為全村黨員、青少年實踐教育基地。 除此之外,該村去年建起了紅色文化演出大舞臺、紅色黨員支部活動室、德法講堂,用英雄事跡以及身邊好人好事教育村民,繼承革命先烈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精神,倡導中華文明好風尚;該村還一次性購進3000多面紅旗,遍插樹叢林間,“七一插黨旗、國慶插國旗。”沙志龍說,要讓到印達的游客既能吃得好、玩得好,又能接受到革命歷史文化的熏陶,不虛此行,對印達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進一步提升印達鄉村旅游文化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