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奔涌,聚沙成邑。千百年的人文積淀,滋養了泰興人知恥明禮的風骨,凝聚起泰興人開拓上進的魂魄。曾幾何時,泰興建筑人以“一天一層樓”詮釋了“泰興速度”,如今,泰興司法行政工作者也以奮勇拼搏的精神,創造著法治文化建設“泰興速度”。
“七五”普法以來,泰興堅持面上覆蓋和點上培育齊推并進,按照“主題鮮明、通俗易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則,積極探索法治文化與機關文化、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民俗文化有機融合的方式機制,因地制宜地打造法治文化建設特色品牌,一大批法治文化陣地如雨后春筍般脫穎而出。“七五”以來,新增省法治文化示范點4個,提前并超額達成規劃目標。投入近600萬元的市民普法館建設開始實施,投入近400萬元的市二高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建成開放,銀杏法治公園完成提檔升級工程,由市委宣傳部負責的美德善行展示館建成開放,投入近80萬元的古溪鎮廉政廣場、投入50萬元的濱江仁壽農民普法館、位于江蘇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企業法治文化廣場一期工程建成開放。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為載體,法治宣傳欄、法治學校、農家書屋法律圖書角遍及鄉村,實現全覆蓋。 新時期普法要利用新媒體,在法治文化虛擬陣地建設,泰興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齊抓共推。以泰興日報法治專版為代表的紙質普法平臺,以《法治泰興》《泰興警方》為代表的電視普法平臺,以“智慧泰興”APP、“法潤民生群”為代表的移動普法平臺,以中國泰興網、12348司法行政網為代表的網絡普法平臺,以及新開發的“普法通”用戶端、“法治檔案”電視說法節目、“天天315消費我有招”廣播節目,鎖定不同普法群體,形成互補矩陣,實現了電視有影、廣播有聲、報刊有文、網絡有版,媒體普法宣傳多維度、立體化格局。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七五”普法以來,泰興市普法陣地建設“八仙過海”、虛實結合,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居泰州前列。在此帶動下,泰興市村居民主法治工作成績斐然,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160家,其中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3家,居泰州之首;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57家,創成率45.5%,提前實現“七五”普法規劃既定目標,創造了新時期的“泰興速度”。 法治宣傳活動作為“流動陣地”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平臺。“法潤江蘇春風行動”“美好生活·德法相伴”“農民工學法周”“4·8司法日”“德法涵養文明·共建綠色生活”“12·4憲法日”等規定動作,由市法宣辦牽頭落實,內容豐富,有聲有色,廣大市民踴躍參與。在此基礎上,圍繞“七五”普法規劃,各部門創新動作不斷。執法部門輪流組織“法治大講堂”“2018廣電主播憲法宣傳進村居”活動,市司法局的“法牽鄉情、法潤鄉親”、市公安局的“家鄉警務”與百姓面對面、心連心,普法服務相輔相成,成為又一普法“流動陣地”。市法院定期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案件審判執行白皮書,震懾犯罪,警示防范風險。圍繞崇德尚善,市委宣傳部開展“市民素質提升3356工程”,開設“文明泰興”“美德善行”專欄;開展“感動泰興十大人物”“點贊泰興人”評選活動,大力弘揚社會公德,助推市民道德建設。市法宣辦組織相關部門以學校、機關為主陣地,開展講傳法治故事、法治征文、法治書畫比賽、法律知識競賽等活動,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點、線、面”上有效擴大了普法輻射范圍,增強法治宣傳實效。 劉輝球 張細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