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wǎng)6月5日訊 “我找了5年,以為沒指望了,感謝你們幫我找回外甥。”近日,七旬老人趙法祥急急忙忙從上海趕到泰興市救助管理站,一眼看到自己的外甥林亞軍,禁不住淚眼婆娑。 這是泰興市救助管理站采用“人臉識別”新技術,幫助受助人員找到家的一起成功案例。這也是該救助站在原來“方言識別”、網(wǎng)絡尋親、DNA比對等尋親方法的一個新拓展。 今年40多歲的林亞軍,小時候因病致腦子損傷,導致神志不清。20多年前,林亞軍的父母去世后,趙法祥為便于照顧他的生活,就將林亞軍的戶口迀到了上海,結果2014年8月初從家里走失。趙法祥發(fā)動了所有親友幫助尋找,始終杳無音信。 今年以來,泰興市救助管理站創(chuàng)新采用“人臉識別”新技術,會同泰興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對長期滯留的受助人員開展頭像集中采集工作,對25名身份信息不明的滯站人員進行身份甄別。這其中就包括林亞軍,經(jīng)過多方聯(lián)系,林亞軍成功回家。 “這一新技術,為社會救助工作提供了新路徑,提高了救助尋親的工作效率。”泰興市民政局副局長嚴飛介紹說,借助“人臉識別”技術,泰興市救助站已有2名滯站人員的身份信息得到確認,并讓他們順利回家與親人團聚。 泰興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吳玉華說,目前,25名滯站受助人員身份得到初步甄別,聯(lián)系確認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我們將克服困難,爭取讓更多受助人員盡早返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