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泰興市黃橋鎮諸馬村8名村干部未經村民會議討論,違規將該村10名失地農民保障名額優先安排給自己親屬或本人,受到紀檢監察機關查處。“沒了土地就沒了經濟來源,原本以為這些名額被村干部‘吞’了就‘吐’不出來,沒想到還能失而復得。”諸馬村村民非常感激,“多虧了黨和政府。”
扶貧領域資金是貧困戶的“造血錢”和“救命錢”,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既需要上下同心、精準施策,更需要嚴謹的制度和嚴明的紀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泰興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周煥祥說,去年以來,全市各級紀檢監察組織按照中央和省、市紀委的部署要求,嚴肅查處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牢固樹立“脫貧攻堅奮戰不止,監督執紀保障不停”的工作理念,構建“1+N”(市紀委+N職能部門)工作機制,“拉長耳朵”、“瞪大眼睛”,認真核查各環節問題,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
問題雖小,民心事大
“你們家領取了多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你們村的村干部有沒有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謀利益?”“不要擔心,我們對每一位群眾反映問題都是絕對保密……”在新街鎮,鎮紀委工作人員隨機來到貧困群眾家中,打破沙鍋問到底,不放過任何一個線索。“不僅要查處穿‘皮鞋’的,還要查處穿‘草鞋’的,釋放執紀一視同仁的強烈信號。”紀檢監察干部的一片赤誠之心,換來了群眾的充分信任。
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雖小,但讓群眾感覺到了切膚之痛。新街鎮在此次活動中,對少數村存在的村務公開欄設置不規范、應公開的未公開和公開內容不真實、不及時等問題,下發整改通知單,讓村務在“陽光”下運行。同時,對“陽光扶貧”工作和“三資”管理平臺建 設推行不力的進行重點督查。利用“互聯網+”實現“三資”和扶貧項目監管公開透明,進一步拓寬群眾監督渠道,讓村級賬目明明白白。
通過不定期明察暗訪,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運用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及時糾正;聚焦“微官”“微權”,劍指“微腐敗”,強化監督執紀,力求讓“蚊貪”“蠅貪”無孔可入、無縫可鉆。新街鎮已開展明察暗訪28次,專項財務審計3次,立案10件,黨紀處 分13人。
2017年,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穩定脫貧提供長遠的保障和支撐,泰興市著力在發揮“N”家職能部門作用上狠下功夫。針對少數扶貧開發部門負責人履職不認真、審核把關不嚴等問題,制定出臺《扶貧開發工作問責辦法》,嚴格責任追究黃橋鎮村建助理馬忠等2人,倒逼扶貧開發工作責任落實。針對執紀審查發現的制度漏洞,及時向案發單位或主管部門下發監察建議書,督促修訂印發規范村級收支行為、專項扶貧資金管理等制度。泰州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和“陽光扶貧”監管平臺推出后,迅速督促市委農工辦、市財政局加強銜接溝通,率先實現數據錄入、人員配備及培訓、辦公場所、制度、財務檔案資料交接“五到位”,目前兩個平臺均進入常態運行,為精準發現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
責任到位,一抓到底
“雖然你們的‘陽光扶貧’監管工作責任壓得實、措施落到位、群眾反響好,但還存在著監管系統和幫扶手機APP中數據信息錄入不全面等業務問題。”年前,省紀委交叉督查組對該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建設情況開展專題督查,對紀檢監察部門在扶貧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如果說打造一支執紀“鐵軍”,為助力精準扶貧脫貧提供了有力的隊伍保障,那么探索、制定和實施一套監督執紀的好辦法,則是為助力精準扶貧脫貧提供了無形的力量。
沒有壓力哪來動力?去年以來,該市堅持全市一盤棋,市委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擔任深化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最大限度地做好“+”法,統籌協調推進,凝聚工作合力,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紀檢監察組織牽頭負責、鄉鎮(街道)具體實施、職能部門協同開展的工作格局。
此外,充分發揮“1”的中堅作用。泰興市紀委作為專項行動的“1”個牽頭組織者,充分發揮協調推動、排淤清障的作用。督促鄉鎮紀委逐項目、逐賬冊、逐村組開展“拉網式”檢查;組織農業、財政、民政等部門對條線范圍內扶貧開發項目進行專項檢查;調取鄉鎮(街道 )主要負責人37份離任審計和專項審計報告重點梳理排查。對所有扶貧開發領域違規違紀問題線索“大起底”,共發現問題線索18個,立案處理13人,通報典型案例5個。
“堅決查處侵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為的是給群眾帶來更高層次的獲得感。今后,在助力精準扶貧脫貧過程中,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將堅持問題導向,什么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緊迫就抓緊解決什么問題。”周煥祥表示,今年,將進一步加大對省市委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綜合運用約談提醒、誡勉談話、紀律處分等方式,嚴肅處置落實不力、推諉扯皮的黨員干部,以嚴明的紀律保障中央及省市委各項決策部署及時貫徹執行、落地見效。同時,充分利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陽光扶貧”監管平臺,提高精準發現問題的能力,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初始階段,有力護航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