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精準發力、持續用力、群策群力,打好‘組合拳’。”近日,泰興市委書記張育林在黃橋鎮蹲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他進村入戶、夜宿農家,為黃橋老區精準扶貧找路子、脫“窮帽”。
建章立制補“短板”
扶貧和其它事情一樣,存在“邊際效應遞減”效應。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泰興的選擇是完善機制,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我們把加快黃橋老區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實施一鎮一策、一村一策、一戶一策,推動黃橋‘老區’變‘新區’,推進區域整體發展與農戶脫貧攻堅雙輪驅動、同向發力。”張育林說。為實現到2019年全面消除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7000元以下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的目標,全市從2016年起,由市財政每年安排扶貧資金2500萬元,各鄉鎮(街道)財政按不低于當年一般預算收入的10%安排配套資金,專項扶持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增收項目。同時,強化督查嚴肅執紀問責機制。堅持“黨政同責、捆綁問責”的原則,倒逼扶貧開發工作取得實效。對推進不力、進度遲緩、效率低下、未能保質保量如期完成目標任務的鄉鎮(街道)和責任部門負責人、駐村工作隊員約談問責、誡勉談話,要求限期整改,確保扶貧攻堅工作遍地開花結果。
據統計,2016年,全市通過135個財政重點扶持的村級增收項目,“撬”動、整合各類資本1.6億元,75個建檔立卡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達35萬元以上,占脫貧總任務數的30.2%;有6873戶、11401人通過創業或轉移性就業脫貧,脫貧率分別達38.26%、37.24%。
掛鉤幫扶拔“窮根”
4臺拖拉機、1臺落谷機、5臺插秧機,能帶來什么?對于地處黃橋老區的泰興市張橋鎮薛莊村村民來說,這意味著每年可節省農耕支出近16萬元;對于村里來說,每年集體經濟可創收30余萬元。同時,帶動農機服務產業發展,讓經濟薄弱村煥發生機。
過去,薛莊的窮在黃橋老區出了名,是集體收入為零的“空殼村”。如今,村黨總支書記印建忠逢人便夸黨的扶貧政策好:“多虧了群眾工作隊和市國土局、工商聯等部門的精準扶貧。”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泰興組織開展市、鎮聯動的掛鉤幫扶經濟薄弱鎮村和低收入農戶活動。為實現幫扶工作全方位、全覆蓋,采取“市領導掛薄弱鄉鎮,機關部門(單位)、企業和鄉鎮幫薄弱村,黨員干部扶低收入農戶”的形式,開展新一輪掛鉤幫扶。
其中,市級組織29個市領導掛鉤16個鄉鎮(街道),96個市級部門單位、三區三園近80家企業,結對幫扶119個經營性收入低于20萬元的重點經濟薄弱村。市委組織部還選派了55名“第一書記”和組建第五批群眾工作團13個工作隊直接進駐23個重點經濟薄弱村,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因地制宜找“泉眼”
組建招商小組,籌劃建設標準廠房,啟動電子商務、物流、設施大棚等項目……今年,新街鎮野肖村動作頻頻。而因為交通閉塞,這里曾長期陷入發展困局,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前,野肖村集體收入不足2萬元。
如今,出入野肖村的道路越來越好,市供銷社等部門幫扶力度也更大了。“脫貧不能‘等、靠、要’,關鍵還得靠自己。”野肖村黨總支書記肖建林說,全村將借勢搶抓項目建設,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力爭早日脫貧奔小康。
扶貧攻堅政策,猶如春風喚醒了貧困群眾心底的希望,也激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激情。受新一輪扶貧利好政策驅動,泰興有關鎮村士氣大漲,因地制宜壯大產業謀求脫貧致富。分界鎮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吸納本地低收入農戶96人長期用工,每天可獲得打工收入80-100元。黃橋鎮、濱江鎮建立扶貧基金籌集機制,積極開展捐贈活動,幫助扶貧對象發展增收項目,促進低收入農戶獲得穩定收入。
建榮 張峰 孫剛 曉勇 留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