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意我領了,到酒店的‘謝師宴’就免了。但我可以到你家里坐一坐,談談心。”這是昨天家住泰興城區的焦紅民老師在婉言謝絕一學生的“謝師宴”。這是今年泰興市教育界謝絕“謝師宴”,倡導文明簡樸謝師感恩新風的一個縮影。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到師生惜別時。和往年一樣,每到7月中旬,“謝師宴”已開始熱起來,早些年在高中流行,現已蔓延到初中甚至幼兒園。本來金榜題名之后請老師小聚,回顧過去的學習生活,展望美好的未來,本無可厚非。然而,近年來“謝師宴”已變了味——鋪張浪費、互相攀比,不但增加學生家庭經濟負擔,也讓老師疲于趕場苦不堪言。 為破解這個敏感而困惑的難題,泰興市教育紀工委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開展了“拒絕‘謝師宴’,風清桃李園”系列活動,要求全系統黨員、干部和教師爭做勤儉節約的倡導者、文明新風的踐行者和移風易俗的推動者,不操辦、不參與“升學宴”“謝師宴”,自覺接受社會各界和廣大家長的共同監督。 據悉,為堅決遏制“升學宴”“謝師宴”歪風,今年6月初,該紀工委就提前拉起四風“警戒線”,打好違規舉辦“升學宴”“謝師宴”預防針,向各校發出《告別“謝師宴”倡議書》,并將倡議書通過告家長書、微信、QQ、家校通等形式發布,在校門口醒目位置公示,同時在各村居設立黨風廉政信箱,公布舉報電話、電子信箱等,隨時受理群眾舉報。 該市教職員工積極響應,認真填寫自查情況表,并簽字確認、存檔備查。同時,充分利用主題班會,宣讀《拒絕“謝師宴”承諾書》,聲明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謝絕參加“升學宴”“謝師宴”,不接受學生家長的禮金、禮物,以及由學生家長支付費用的其他宴請、旅游、健身娛樂活動等,以身作則,令行禁止,爭做“德藝雙馨”的好教師。 “老師,感謝您真誠的教誨,在授業的同時也將做人之道一點一滴傳授給我們……”泰興市張橋初中班主任老師朱紅江說,學生和家長們的感激師恩之情他們也能理解,如果更注重這種情感的精神層面交流,哪怕是手機短信謝師,或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學生用自創的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交流、品味、傳承師生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他們更難忘,遠比吃一頓飯更有意義。 感恩發于學子心,謝師何須非有“宴”。該市張橋鎮紀委書記蔣軍表示,拒絕謝師宴,決不是拒絕謝師、拒絕感恩。拒絕的是僅僅餐桌上的謝師,呼喊的是學會真正感恩。該鎮拒絕庸俗、浪費的謝師方式,積極為家長、老師“減負”,鼓勵以一個電話、一杯清茶、一條短信、一張自制賀卡等文明、簡樸、陽光、時尚、環保、溫馨的方式,表達濃濃的師生情誼。 7月份以來,泰興市教育紀工委通過大走訪、受理舉報、開展暗訪、問卷調查、回訪等形式,加強對系統黨員干部和廣大教職員工參加“謝師宴”活動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并與評聘晉級掛鉤。據專項檢查結果表明,至目前,全市尚未發現違規操辦、參加“謝師宴”的情況,沒有收到相關的信訪反映。 此次活動,改變了傳統“謝師”觀念,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氛圍,聚合了崇儉抑奢的正能量,營造了風清氣正的好環境,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注入了新的內涵,讓人感覺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贏得社會廣泛好評。“以前,每到暑期,總有喝不盡的‘喜’酒,還不完的‘禮’債。”焦老師高興地說:“如今沒有了‘升學宴’‘謝師宴’的負擔,我也有時間給自己充充電了,還準備和家人一起去旅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