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泰興漁民長江里逮到了‘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的消息,這兩天在網上熱傳,引發廣泛關注。記者直覺這條新聞有待深入挖掘。昨晚,記者與農業部權威專家取得聯系,經專家鑒定,這條鱘魚并非中華鱘,而是從湖北清江逃逸的雜交鱘。 兩個月前,湖北清江萬噸鱘魚逃逸長江,長江辦發出了對雜交鱘的緊急“通緝令”,逃逸鱘魚在鎮江、揚州等地都有發現,9月27日本報“新華關注”刊登了《外來鱘魚會不會釀成生態災難》的報道。省海洋與漁業部門要求沿江各地發現外來雜交鱘魚必須立即處死,發現保護動物中華鱘立即放生。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生物,自恐龍時代(白堊紀)以來,中華鱘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活,目前,中華鱘野生繁殖資源量可能不足百尾,瀕臨滅絕。而泰興漁民在長江里捕到“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的消息,不啻是空谷絕響,令人關切。
經與省漁政部門聯系,記者獲悉,10月7日,泰興市濱江鎮長江漁業公司漁民周小山在長江捕撈作業時,誤捕了一條“怪魚”,據稱“這條魚有點像小鯊魚的樣子,比市面上一般的黑魚、鰱魚要大很多,身上有花紋,頭尖尖的,嘴巴一吐,十分嚇人”。泰興市農業執法大隊、水產站工作人員聞訊趕到長江漁船停靠點,現場鑒定這是一條3歲的幼齡中華鱘,體長1.35米,胸圍0.48米,體重11公斤,因捕撈時中華鱘在漁網里掙扎,捕撈后船艙太小,導致全身擦傷,目前已轉移到養殖池內進行護理療傷,當地水產站表示待其傷好后,中華鱘將放回長江。 昨晚,記者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農業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取得聯系,請教能否確定這條鱘魚是中華鱘。在看到記者通過微信發送的這條鱘魚的照片后,危起偉回復“不是中華鱘,是雜交鱘,清江逃逸的”。 應立即處死的雜交鱘卻被誤認為國家一級保護水生生物中華鱘,成了人們眼中的“寶貝”,差一點還要放回長江,“這說明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任重而道遠”,省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境處處長樊寶洪連夜通報泰興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求其立即向省局辦理該條雜交鱘上報備案手續,不得放回長江。 最近兩個多月來,我省漁業漁政部門已加強對長江沿岸巡查,號召沿江漁民發現捕獲魚及時鑒定,沿江各地漁政部門對養殖逃逸的鱘魚進行了回收,揚州、鎮江等地發現的雜交鱘均已及時處置。此次泰興漁民誤捕了一條“怪魚”,就立即聯系漁業水產部門,漁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值得肯定。但雜交鱘被誤指為中華鱘,說明相關主管部門對基層一線水產人員應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其專業素質。相關人員應加強法制觀念,加強科普和專業學習,加強與科技研究部門的聯系協作,以作出權威科學的判斷。樊寶洪告訴記者,目前我省水生野生動物資源普查已進入全面普查階段,湖北清江鱘魚逃逸事件對我省沿江生態影響是調查重點。10月13日起,我省開啟為期一個月的“水生野生動物科普宣傳月”,此次泰州中華鱘“烏龍事件”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長江沿岸各地發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的消息時有耳聞,一些地方放歸前對中華鱘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還對發現和保護中華鱘的漁民給予獎勵。本應立即處死的雜交鱘被鑒定為中華鱘,這樣的“烏龍事件”,也讓危起偉更加憂心忡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危起偉強調:一是沿江漁民發現鱘魚,一定要與當地漁政聯系,確認后再行處置;二是中華鱘已瀕臨滅絕,數量很少,根據鱘魚大小判斷,重量幾克、幾十克的,或者100公斤乃至150公斤以上的,有可能是中華鱘,重量介于兩者之間的,基本可以排除了。湖北清江外來鱘魚“入侵”長江,可能會對土著魚群形成競爭和雜交,瀕臨滅絕的中華鱘也將面臨威脅。危起偉說,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9月23日已經發出鱘魚鑒定緊急通知,要求各級相關部門立即向沿江各類漁業組織及個人下發鑒定手冊,加強對長江干流、湖泊等捕撈監管,對已發現的鱘魚及時鑒定,并逐條登記造冊、逐級上報,防止回捕的逃逸鱘魚重新回到長江或其他自然水體。 本報記者丁蔚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