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供需雙方線上精準對接,有效規避暴漲暴跌的“豬周期” 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在泰興開通 中國江蘇網9月17日訊 近日,華東地區首個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在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開通。這是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繼線下建立華東最大的生豬活體交割市場后,與國家級生豬交易市場——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共建的又一戰略合作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5000多萬元,建有專門的交易大樓,內設辦公區、監控區以及交易大廳,集生豬信息查詢、線上推廣拍賣、期貨交易等功能于一體。 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管委會主任丁曉江說,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是國內唯一有資質的生豬電子商務專業交易平臺,此次在泰興設立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旨在將華東六省一市的生豬資源囊括進互聯網終端,提高生豬資源信息動態管理的準確性,讓生豬價格更公開透明,從而建立一個快速便捷且更為健康有序的全國性生豬買賣市場。 一個平臺撬動全國生豬資源 年初,百匯與省內外300家養殖場合作,推廣國家級新品種“蘇姜豬”。據悉,今年百匯生豬養殖和加工能力將突破百萬頭,比去年翻一番。 “一年擴張一倍,底氣來自這塊交易屏。”百匯農發董事劉登屹指著生豬活體網絡交易大廳正中央一塊超大屏幕說,通過屏幕上滾動顯示的信息,可以即時知曉國內生豬交易行情。 華東地區是全國生豬的主銷區,年生豬消費量達到2億頭,而實際養殖量只有1.5億頭,存在不小的缺口,其中尤以上海最為突出。為此,華東地區的不少肉制品生產和加工企業不得不成立采購部門,奔赴全國各地多方尋求生豬資源。“由于各地生豬養殖的品種不同,養殖標準又參差不齊,尋求到合適的生豬資源并非易事,一些肉制品加工企業甚至不惜重金自建生豬養殖場。”劉登屹說。 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計劃通過3年的努力,錄入華東地區的生豬資源信息,其中包括出產地、品種、大小規格、養殖標準、出欄日期和掛牌價等。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平臺管理方在適時更新的基礎上,還要求生豬供應者簽訂相應的協議,繳納一定的承諾金。今后,通過該平臺,華東地區的肉制品生產或加工企業可以就近輕松找到合適的生豬資源。 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是基于互聯網的全國性的開放平臺,華東地區以外的生豬資源信息也會即時顯示,因此將有力地撬動全國生豬資源。 “供求雙方一旦達成交易,將采取線上交易、線下交割的模式。”劉登屹告訴記者,配套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百匯正積極在六省一市籌建7個嚴格執行衛生防疫標準的生豬活體交割點,確保流入市場的都是放心豬肉。 不久,百匯的“蘇姜豬”也將登陸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也是新品推廣的絕佳平臺。‘蘇姜豬’作為‘姜曲海’豬的第二代,養殖標準更高、生豬品質更好,一旦在平臺上發布,相信會受到市場青睞。”百匯農發負責人白開榮充滿信心地說。 網上精準對接規避市場風險 近年來,在反復發作的“豬周期”中,養殖者一直難逃“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的怪圈。專家認為,生豬養殖之所以是整個生豬產業鏈中最薄弱的環節,一方面是由于活畜不耐儲存導致抗風險能力較弱;另一方面是由于養殖者無法及時掌握市場供需信息導致盲目養殖。 專家認為,生豬資源網上交易,可以實現供需雙方精準對接,有效地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從而規避暴漲暴跌的“豬周期”。 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開通后,泰興20多家生豬養殖場紛紛簽約。“通過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可以查看全國生豬市場交易行情,合理安排養殖規模及周期;可以直接跟屠宰、加工企業交易,減少中間環節,提高養殖效益。”分界鎮九龍生豬養殖場老板趙九龍高興地說。 最近,泰興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的二期豬場將投入使用,屆時年出欄生豬由3萬頭增至10萬頭。“加入網絡交易平臺后,養殖戶不用為生豬的銷路而犯愁,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搞生豬養殖的信心更足了。”企業負責人唐紅新說。 值得關注的是,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還隱含著規避“豬周期”的最好利器——生豬期貨交易功能。劉登屹說,生豬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可以給市場帶來更多的遠期價格參考,如今,美、德、韓等國均已推出生豬期貨。在我國,未來生豬期貨交易市場的放開也是大勢所趨。未雨綢繆,前不久該平臺已專門派技術人員赴美國芝加哥學習生豬期貨操作。 “期貨市場建立的前提是將生豬品質標準化,雖然目前國內生豬養殖業還未達到這一要求,但生豬活體交易網絡平臺將成為引導生豬養殖業規;、標準化發展的‘風向標’。”劉登屹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