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泰州頻道4月27日電 (李征) 近日,由市民代表、患者家屬、媒體等20余人組成的“參觀團”來到泰興市人民醫院,分三組走進醫院門診藥房、體檢中心、內鏡中心、檢驗科、供應室、病理科、血透室、腎臟內科、腹膜透析中心、手術室,零距離感受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院方特別組織各科室負責人為參與此次開放日的市民代表講解工作流程、醫療設備、醫護團隊實力、就醫便民措施、醫保相關政策,讓老百姓不僅能走“進”醫院,更能走“近”醫院。 “省時”:門診藥房縮短發藥流程 上午8:30,在醫務科副科長徐康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一樓門診藥房。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擺放有序的藥品,有特殊保存的專用藥柜。 “原來要排隊等半天,現在兩分鐘就拿到藥了。”正在拿藥的市民吳女士興奮地告訴我們。近年來,醫院在前后臺發藥流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優化門診藥房工作流程,加快發藥速度,減少患者等候取藥時間;颊咧灰瓿筛顿M,處方就會通過醫院電腦傳至門診藥房,藥房根據處方內容,把藥品依次“選”出來,送到患者手上,等候時間比平時平均減少5分鐘,免去了病人或家屬排隊的煩惱。 “溫馨”:體檢中心打造“非就醫”體驗 “原來體檢要折騰半天,今天1個小時就搞定了!”某企業李師傅拿著體檢表開心地說。58歲的老李每年都會來醫院體檢,整潔明亮的環境,“候檢——體檢——用餐”一站式基礎體檢服務,登記、領表、檢查、用餐,他跟20多位同事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做完了全部檢查。 為給體檢人群提供一個溫馨的“非就醫”環境,近年來,醫院對體檢中心進行了集中調整和裝修,并增設了體檢專供B超和心電圖檢查,分流體檢人群和門診患者,走進該中心候檢區、體檢區、用餐區,基礎體檢項目全部集中在一起,大大縮短了體檢者候檢的時間。 體檢中心工作人員趙紅介紹,醫院把所有的檢驗項目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站式體檢中心,病人再也不需要跑來跑去還找不到路了。此外,醫院成立了健康俱樂部,所有市民都可以加入,俱樂部會員可享受各類體檢5—10%的費用減免,還可參加每月一次的健康講座。同時,醫院還針對不同客戶制定適合不同人群的體檢項目套餐,避免讓來體檢的健康市民產生緊張感,現在這種布局,降低了體檢者把自己當成患病者的體會,讓他們能更輕松、更舒適、更快捷的完成體檢,這一舉措可以提高約2倍的體檢接待量。 “踏實”:以一流的內鏡診療技術造福患者 來到內鏡中心,本網看到候診大廳秩序井然,患者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邊看電視邊等候檢查。中心內寬敞明亮,各診室布局合理,導診護士有序地安排患者進入檢查室,全然沒有以往那種擁擠混亂的場面。 在內鏡中心,一名市民代表現場親自體驗了無痛胃鏡檢查過程。醫護人員將一根特殊的一次性管子通過喉嚨放入其中,慢慢進入該市民的身體內,每到一處,旁邊的顯示設備立即成像,該市民內部身體結構一覽無遺。“這個白點就是潰瘍,可以立即清洗。”醫護人員通過管子注射了液體后,該白點就慢慢消失了。“好神奇哦。”市民代表對此情況目瞪口呆,隨后都紛紛表示,看到醫院有這樣的先進設備、優質服務和精湛技術,心里踏實多了。 據內鏡中心主任黃震介紹,無痛胃鏡在大醫院已列為體檢項目,消化道全查到,安全性高,檢查治療水平位居江蘇前列,每一至兩個月都會邀請大醫院的專家前來指導,現已達到大醫院中等水平。平均每天檢查60至80人,很多時候排號檢查至下午兩點。每次檢查完畢的鏡管等都經過嚴格的清毒流程,不會交叉感染,安全性高。 “責任”:守護透析患者的生命線 上午10:30,一行人在護理部副主任戴雨梅的陪同下,由醫護人員通道進入血透室。在一間病房內,有六名病人躺在床上,身上插著管子,血液從管子中流到一臺儀器中,再返回到身體中。該科室副主任李海濤介紹,血透室主要功能是幫助腎功能衰竭患者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大家所看到的場景正是患者通過血液透析設備凈化血液的過程。李海濤說,“血液透析的原理是將人體內的血液引出,經一個由無數根空心纖維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與含機體濃度相似的電解質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纖維內外,通過彌散/對流進行物質交換,清除血液中的廢物和毒素。” 據了解,目前平均每天有270多名病人需要到醫院做血液透析,醫院擁有的55臺基本能滿足治療要求,但白天血透床位幾乎是全滿的,醫院必須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按日期排名,通知到人,以便有序治療。據了解,這些病人每周需要做2—3次血液透析,每次需要400元。如此高昂的費用讓人大吃一驚,不過不用擔心,通過醫保或者其他渠道可報銷的費用達95%左右,也就是說,病人每周需要自己掏腰包的部門只有40—60元,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得起。 “神秘”:與手術室零距離接觸 手術室是外科診治和搶救病人的重要場所,也是醫院“非常神秘”而重要的技術部門。熱播電視劇《心術》曾讓無數觀眾對手術室充滿了好奇。 代表們換上了特殊消毒過的衣褲進入了手術室,體驗手術室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代表一行人隔著玻璃,近距離看到了腔鏡手術。在一個屏幕上,病人體內組織的情況一清二楚,可以清晰地看到手術刀的動作。護士長倪加鳳告訴我們,“這種手術是在病人體內放入一個腔鏡,通過電子儀器在屏幕上顯示出來,醫生通過觀察屏幕進行手術。這種手術切口很小,利于病人的術后恢復,但是由于不是直接觀察術處,對醫生的要求很高。” 倪加鳳介紹,手術室共有15個手術間,每天上午8點半,病房主刀醫生開始手術,一臺手術下來,短則幾個小時,長則持續十幾個小時,暈倒手術臺不是玩笑。常常是一臺手術剛剛結束,就會接到另一臺急診手術,這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更是對他們體能的考驗。中午醫生通常不休息,午飯快餐應對。即使一臺少兒疝氣手術,也得五、六個醫護人員完成,最小的眼科手術也得花近1小時。每天手術室完成70多臺手術,手術結束后,全麻病人需送進觀察室嚴密觀察,根據各項體癥、麻醉程度,一個病人需要觀察一個小時左右才送至病房。一般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觀察室爆滿。因為長時間無法按時吃飯,手術醫師得腸胃病司空見慣,但他們無怨無悔。 參觀結束后,市民代表張女士深有體會的表示:“好多醫療名詞還是第一次聽說,很多看病的流程以前并不是很了解,通過開放日我不僅學到了醫療知識,也更清楚醫院的看病流程以及醫務人員的辛苦付出。” “現在醫院跟社會各界、患者之間存在一些信息的不對稱,我們希望市民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的工作,以后也能站在我們的角度理解問題。”醫院紀委副書記范輝說,“和諧醫患關系的建設,不能僅僅靠醫院,還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們的醫護工作人員壓力非常大,但看到自己的病人逐漸康復,也會感到由衷的幸福。通過邀請市民參觀了解醫院操作過程,能增強醫院的透明度,醫院也能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了解社會公眾的就醫需求,共同構建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希望各界人士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