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藍紹敏在泰興市宣堡鎮向栽苗木的農民了解土地流轉情況。顧祥忠 攝 昨天一大早,泰興市宣堡鎮郭寨村的徐龍梅與鄰村的3位村民就來到村里的一個苗木基地干起了活。9點多鐘,幾名陌生人輕輕地來到她們身邊,與她們拉起了家常。 這是市委書記藍紹敏的一次“微調研”,不定時間、不定路線、不定方式、不定對象,只要求當地提供一張地圖,直接走村入戶察民情、訪民生。 “你們都是郭寨村的嗎?”“我是本村的,她們三人是隔壁村的。”70多歲的徐龍梅放下手中的活兒告訴藍紹敏。“一天能掙多少錢?”“35塊一天。”“是不是比在家種田賺得多?土地流轉后的生活怎么樣?”對面的張桂蘭搶過話茬:“好是好,租金比過去種田多,就是現在什么東西都要買著吃,舍不得花。”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打開了話匣子。 告別了幾位老人,藍紹敏對當地干部說,加快土地流轉是個好事,但我們在算好經濟賬的同時更要算好老百姓對土地的感情賬,把兩本賬并成一本賬。他表示,對搞好土地流轉,最關心三件事:一是要規范土地流轉,形成價格的市場調節機制,探索建立土地交易市場;二是要完善農民收入保障機制,確保農民增收得益;三是要抓好風險防范,避免損害農民利益,影響社會穩定。他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把土地流轉變成推進農業規模種植、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途徑,變成讓農民增收、得益、市民化的一個途徑。 離開郭寨村后,藍紹敏來到銀杏村。行駛在寬闊的村間大道上,只見兩旁的銀杏樹上掛滿了果實,但是很少有人采摘。“這是因為今年銀杏價格太低,豐產不豐收”,當地干部道出了原因。看到兩位老人正在門前清洗銀杏,藍紹敏立即讓車停了下來。 封根生是這戶家庭的主人,他憂心忡忡地告訴藍紹敏:“我擔心的不僅是價格低,更擔心的是這些樹會死掉。”“這是什么原因?”藍紹敏關切地問。“因為現在公樹太多,花粉到處飛,結的銀杏也就更多了,反而傷了樹。”聽了他說的這一情況后,藍紹敏要求有關部門一方面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在儲存、加工和產業化等環節上多做文章,把銀杏產業發展好。臨走前,他叮囑封根生老人一定要把果實收好儲存好,爭取賣個好價錢。 隨后,藍紹敏來到根思鄉,這是泰興市唯一一個鄉建制的鄉鎮,也是黃橋革命老區的經濟薄弱鄉鎮。“今天我是隨機調研,你們有什么就說什么。”藍紹敏開門見山地說,并隨即與當地黨委、政府負責同志交談起來,詳細了解農民增收、項目建設和土地流轉等情況。他說,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黨建,我們一定要落實好這個要求。不發展怎么解決民生問題,不發展怎么讓農民致富,不發展說到底都是一句空話,我們發展的信念一定不能動搖,發展的措施一定要跟上。鄉鎮工作最接地氣,我們要把“真心愛民、善待百姓”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把“真心為民,造福百姓”作為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和檢驗標準,和老百姓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多做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事。 “在鄉鎮基層工作,要堅持兩條:一是創新,二是務實。”藍紹敏強調,當前,鄉鎮基層工作遇到很多新情況新矛盾新難題,都需要我們通過創新思路去破解。同時,鄉鎮基層工作天天面對的是群眾,形式主義花架子的東西要不得,弄虛作假摻水分的東西要不得,一定作風要實、工作要實、效果要實,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和努力,改變一個地方的面貌,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藍紹敏說,剛才去瞻仰了楊根思烈士陵園,楊根思烈士講的“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句話很令人鼓舞。泰興市廣大干部群眾要進一步弘揚楊根思的“三個不相信精神”,始終保持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把壓力變成動力、變成追求,全面領先蘇中,加快融入蘇南。(王庭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