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清了,水體凈了,淤泥厚度下降了,黑臭現象消除了……今年6月起,泰興市采用生物方法治理黑臭河道,水質達到景觀用水標準。這是今年該市改善城區水環境又一成功做法。
泰興市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不斷加強城市水生態環境建設,通過控源截污、清淤連通、生態修復、長效管理等四大綜合措施,溝通水系、提升水質、編織水網、打造水景,努力打造“水寧、水豐、水活、水凈、水美”的美麗城市。
該市市區內水系豐富,河網交錯,流經城區的大小河道80余條,123公里,形成“城中水,水中城”的被自然或人工河道環抱圍繞的優越自然環境。
隨著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區范圍和建設用地規模日漸擴大。原以農田灌溉或以農村排水為主要功能的河道,轉變為以城市防洪排澇為主要功能的河道。由于原設計標準低,長期未能清淤,河床抬高,過水斷面縮小,蓄排能力低,已無法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區水系不暢,斷頭河、死溝、盲溝、以涵代橋的現象還未能得到根本解決,束水現象嚴重。濱水綠地建設比較缺乏。
“城”依水而建,無水而亡;“市”靠水而興,缺水而衰。該市認真制定水環境的規劃。今年,委托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修編了《泰興市城市水環境治理規劃》(2012-2020),將全市水環境治理規劃面積擴大到60平方公里,分成五個片區,規劃期限為近期2012年至2015年,遠期2016年至2020年,以切實保護水生態,優化水資源,建設水景觀,挖掘水文化,做好水文章。2012年,該市編制水環境治理規劃,并開始了新一輪城市水環境治理工程的建設工作。
在實施城市水環境治理工程計劃中,該市堅持了“一個原則”,即“統一規劃,分片治理,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推進”的原則。從2012年開始,用9年時間,投資約12億元(不含污水工程),建設閘站64座,拆涵建橋7座,新開河道17公里,清淤河道180公里,河道駁岸338公里。各個片區獨立建設水源調度控制系統,通過河道疏浚整治,閘站控制建設,優化水系,調水引水,形成洪能擋、澇能排、污能沖、水常流的科學調水體系,從而提高城區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改善城區河道水環境質量。
突出解決 “三個問題”,即用3年時間,投入約6.21億元人民幣,解決“通”的問題,消除斷頭河、盲溝;解決“控”的問題,以片區為單位,通過新建閘、站,引水、換水、排水;解決“暢”的問題,對河道綜合整治,提高防洪排澇能力。工程建成后,汛期城區防洪能力達50年一遇、排澇達20年一遇的標準。枯水期,通過閘站引水,使內河水位保持在合理的水位,增大河道蓄水量,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同時通過調度,引水換水,改善城區水環境質量。
目前,該市主要實施12項目城市防洪和水環境治理工程,即建成新區和老城區的3座節制閘和9條河道整治工程。明確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市財政確保當年可用財力的2%、城市維護稅的15%用于城市水利建設和管理。
同時,將防洪設施當作城市基礎設施來建設,將城市防洪和水環境治理工程的建設與城建、交通等工程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布置、同督查、同考核。既充分考慮滿足城市防洪的要求,又盡可能優化城市的景觀。規劃、國土、建設等部門在辦理土地開發項目審批、土地出讓等手續時,涉及到城市防洪和水環境治理的,需和水務部門溝通,從涉水項目的審批、工程的開工建設、到竣工驗收時有水務部門的驗收意見,否則開發項目不予通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