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黃橋鎮祁巷村看到,村里新購進的三臺中拖正在對農田進行深翻使秸稈還田。該村村委會副主任王盆虎告訴記者,祁巷村土地流轉后,農戶種植的稻麥兩熟田塊面積不足1500畝,今年插秧前用一周時間全部進行深翻使秸稈還田! 秸稈是重要的生物質資源,合理利用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有利于環境保護。秸稈全量還田技術,既可以避免秸稈焚燒帶來的污染和危害,又可以將秸稈作為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土壤是深耕淺種,每年大機耕一趟,土壤才疏松,秸稈埋在田里,土增三分壯氣。”泰興市黃橋鎮白莊居委會村民林文貴說,雖然農戶大都懂得耕翻的重要性,但由于深耕機械的短缺,大多數農戶過去都是麥收之后,一把火一點,就搞直播稻。針對這種情況,去年和今年,我市借助省市補貼,提高我市對深耕機械購買補貼標準,一臺價值8.2萬元的中拖,農戶只需花2萬元就可買回家! 如今,秸稈機械化還田已經成為我市各地秸稈綜合利用的主推方式,并被廣大農戶接受。廣陵鎮木行村中拖機手王志華告訴記者:“村里和我們簽訂了300畝的合同,我們早上六點就開始耕,到晚上八點鐘收工,一天可以耕到60畝左右。”廣陵鎮副鎮長劉書貴介紹:“目前在全鎮作業的機械已經達到150臺左右,這樣能夠把所有割完麥子的田塊立即耕翻,保證秸稈還田。” 據了解,我市各鄉鎮與機手落實了作業田塊和作業面積,同時禁止沒有安裝秸稈粉碎裝置的收割機進田作業,使今年全市秸稈還田面積占小麥總面積的9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