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顧 俊 特約記者 蔡金保)“剛治了蟲,這葉片發了黃,是不是紋枯病呀?”20日上午,泰興市張橋鎮吳榨村一塊麥田里,徐優良來回觀察,并蹲下拔起一棵麥苗仔細觀察。 “這不是紋枯病,主要是田間麥苗密度大,前期麥蚜發生重危害造成的。”徐優良帶村民到隔壁一塊長勢良好的麥田查看,“這塊田就不一樣,麥苗群體適宜,麥蚜危害相對來說就較輕。” 徐優良今年50歲,是泰興市植保站站長,最近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稱號。 當天,村民老張試著打了個電話,沒有想到徐優良不到20分鐘就來到田頭,現場為莊稼“把脈”,并不時拿出記錄簿記載相關數據,村民個個豎起大拇指。 徐優良手機就是植保“120”,只要一個電話,他立馬趕赴現場“出診治療”,解答咨詢。最多時,一天20多個電話,他和同事們統籌安排,近的地方上門時間不超過30分鐘,遠的不超過1個小時,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們為“莊稼醫生”。 “莊稼醫生”不僅要“出診”,還有自己的試驗田。在濟川街道延陵村,一塊田地有10多畝,麥苗長得綠油油的。中間豎了一塊塊牌子,將其分成20多個小塊,徐優良在這里開展新農藥對比試驗。 “為指導好大面積病蟲草防治,篩選出高效、安全的新農藥,我們要先試驗,再示范推廣。”徐優良說,5年來,他和同事完成10種作物新農藥藥效試驗、示范30多項次,引進低毒高效新農藥品種10多個,推廣面積500多萬畝次。 穩產高產,加強病蟲測報是關鍵。除了植保站自己的試驗田,徐優良還增加濟川街道延陵村馬垈組和蔡橋村殷凡組兩個病蟲害測報點,每個點調查田塊有10多塊。殷凡組的李師傅說,不論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徐站長都按時到田頭。上次下大雨,他們采集好樣本后,全身都濕透了。 去年,泰興境內,稻縱卷葉螟、褐飛虱大發生,由于病蟲情預測預報準確,防治措施得當,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為本地挽回糧食損失達15萬噸。 在徐優良辦公室,桌子上放有2本病蟲情記錄簿 ,一本是2004年的,紙頁有些發黃,一本是新的,本月剛記錄的。“把往年資料拿來翻翻,有助于分析小麥紋枯病發展趨勢。”徐優良說,這么多年,他一直保持老傳統,測報、試驗數據及“出診”情況都用本子記下。從事植保工作20多年,徐優良的病蟲情記錄簿有100多本。他說,這些資料一直保存著,因為是田間第一手資料,在幫助研究判斷時,心里踏實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