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大媽您聽好,大氣環境并不妙,一米開外看不到,交通事故真不少……”新學期開始,泰興市南沙中學“小手拉大手”教工服務隊便利用周末時間走進社區,用快板的形式進行社區宣講志愿活動。 據了解,截至目前,在泰興像這樣的教工服務隊有200多支、志愿者3000多人。他們從校園到社會,面向各種人群提供心理輔導、法制宣傳等志愿服務。 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 “每年中考、高考前,我的電話都被打爆了。”心理健康服務隊的葉海林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2009年在泰興教育系統組建心理健康服務隊,專門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從最初的幾個人到現在的58人,心理健康服務隊在泰興名聲不小,服務人群也從學生擴大到社會各個層面。 心理健康服務隊的志愿者除了3個來自衛生系統,其余都是老師,大家對這份額外工作很“上心”。 在志愿者張老師一個多月的心理輔導下,壓力巨大的季雨(化名)同學逐漸緩解壓力并考上理想的大學;在志愿者劉老師的幫助下,企業資金出現問題的某老總從抑郁的情緒中走出來,積極處理問題;因為父母離婚而成績一落千丈的張靜(化名),在葉老師的心理輔導下,走出陰影,成績突飛猛進…… “每個志愿者都有很多故事可圈可點。”葉海林說,每個人的手機都是24小時開機,隨時為大家排憂解難。 為留守兒童開辦“愛心教室” “四年前我們就有這個服務隊了。”黃橋小學耿興國老師介紹,目前在校學生3000多名,其中三分之一為留守兒童。全校150多名老師都成了留守兒童服務隊的志愿者,并以“愛心教室”為載體關愛留守兒童。 一年級學生童童因為父母都是建筑工人,每天凌晨5點就被父母送到學校門口。孤單的童童總是一個人蹲在學校門口某個角落默默等待學校開門。老師發現這個問題后隨即向學校領導匯報,尋找解決辦法。在志愿者老師們的響應下,“愛心教室”開辦起來。每天凌晨5點到晚上9點,“愛心教室”都向來得早、回得晚的孩子們開放。 “凌晨、晚上,都有專門的志愿者老師值班,輔導孩子早讀、晚讀、看書、做作業。”耿老師說,現在,“愛心教室”每天會有50多名留守兒童。為了將“愛心教室”做實做好做細致,學校對每個志愿到“愛心教室”服務的老師制訂了詳細的值班表,并要求每名志愿者老師將每天的情況記錄下來。 耿老師介紹,針對父母在外地打工、爺爺奶奶身體不好、家庭經濟條件不佳的留守兒童,黃橋小學每年都會進行一次摸底調查,志愿者老師們自愿選擇和學生“一對一”,開展各種幫扶服務。不僅關注孩子們的衣食住行,還更注重孩子性格、品格的培養,這讓眾多在外打工的父母吃了“定心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