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三彩馬 (記者 翟文捷)馬年伊始,泰興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觀道博物館館長丁沛拿出與馬有關的20多件藏品,帶領大家從戰國“穿越”到唐代。 丁沛屬馬,今年60歲,現為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國畫院特聘山水畫家,國家高級室內建筑師。受家族傳承熏陶,他酷愛中華傳統文化,多年來致力于古董、文物的研究和收藏。2011年創設、開放泰興觀道博物館,最近他從博物館里尋找出與馬有關的20多件藏品,并翻閱史書資料一一查證。 最早的是戰國陶馬 “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陶馬,是我博物館里最早的一件關于馬的藏品。”丁沛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座陶馬說,戰國時期的馬像牛一樣主要用于農耕,還作為簡單的馬車用于交通,但并未用于軍事。 丁沛介紹,戰國時期的陶馬并不是實用器皿,而是作為陪葬品。古人認為人死后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為了繼續享受在世時享受的東西,所以制作了大量的陪葬品。 這座陶馬的藝術造型非常簡練,看似蹲著,又讓人感覺它即將站起來,體現了馬的蓄勢待發。雖然表現的是靜態,但給人以動的感覺,呈現出雄渾豪放的氣勢。 “這件東漢時期的青瓷馬介于擺件和陪葬品之間。”丁沛指著一座青瓷馬說,青瓷起源于西周,到東漢開始成熟。這座青瓷馬體形和形態表現得很憨厚,看似隨意塑造,材質和工藝完全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征。 馬鐙馬鞍始于東漢 “兩漢延續4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期間,中國完成了從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的過渡。”丁沛邊走邊帶領大家來到一件青銅馬面前。 “這是西漢的青銅馬。”丁沛說,中國青銅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這匹青銅馬屬于蒙古馬,造型古樸簡潔,再現了特定歷史時期馬的性質和作用。 丁沛說,當時蒙古馬的特點是頭大、腿短,耐力強,很具有戰斗力。 “據史料記載,馬鞍和馬鐙是中國人發明的,后來傳到土耳其和西歐。”丁沛說,馬鞍出現于東漢晚期。從此,馬在戰場上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因為馬鞍和馬鐙的出現,讓人和馬的力量結合了起來。 丁沛說,如果沒有馬鞍和馬鐙,人很難駕馭馬,更別談在馬上作戰了。“在漢代以前,人騎著馬作戰是不可能的。”丁沛說,那時的馬只負責運送士兵到前線,一些反映春秋戰國和楚漢戰爭的影視作品上有人騎馬打仗的場景,其實是對歷史的誤讀。 最美的是唐三彩馬 “這是南北朝時期的洪州窯馬。”丁沛指著一座窯馬說,唐代的洪州位于現在的江西,是唐代名窯之一,起于東漢,止于五代,有著800多年歷史。這匹馬耳朵與鬃毛合為一體,簡潔抽象,延續了漢代風格。 “唐代中晚期出現了唐三彩。”丁沛指著兩匹唐三彩馬說,由于主要以藍、黃和綠色調為主,因此被后人命名為唐三彩。 丁沛說,唐三彩先使用陶土塑造一個模型,印坯后再燒制,最后上釉。在燒制的過程中,幾種顏色會產生變化和交融。“在古代雕塑史上,唐三彩馬是最美的。”丁沛說。 “唐代為何對馬情有獨鐘?”丁沛解釋,是因為李唐王朝有游牧民族血統,所以對馬非常崇拜和喜歡。唐三彩所表現的馬小頭立耳,體壯膘肥,臀部發達,腿部強勁有力,顯得威武漂亮。 “唐代的馬和以前的馬種不一樣。”丁沛說,秦代的馬是西域馬,漢代的馬是蒙古馬。唐代的馬雖然漂亮,但耐力和戰斗力遠不如蒙古馬,這和當時的社會發展有關系,因為和外國人交流日益增多,這其中包括了牧業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