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翟文捷)2013年11月28日,本報報道了《泰興黃橋發現古墓群》一文,介紹黃橋一人工湖工地發現了一個墓墎,后經省市專家勘探后發現,現場有8座明朝古墓。今年1月24日,挖掘工作結束,共挖出古墓17座,其中2座保存較好的澆漿墓被整體運往江蘇首個考古工作站——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江南工作站,待春節過后打開。 泰興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程鵬介紹,17座中,3個為澆漿墓,1個為木棺,其他13個均為磚室墓。除了2座保存較好的澆漿墓外,其余都被當場打開。有5對合葬墓,其中一個為3人合葬墓。 “有文字內容的是一塊墓志銘。”程鵬介紹,在一座保存最好的澆漿墓外,考古人員發現了這塊墓志銘,正文和墓碑兩部分被用鐵箍綁在一起。墓碑字體為篆書,寫著“明故何孺人張氏之墓。” 正文字體為楷書,雖然歷經滄桑,但依然能看見部分字體,落款比較清晰。“張羽書丹。”程鵬說,經初步考證發現,這位張羽不是普通人,從小喜歡讀書,曾官居巡按御史和河南左布政使。 張羽退職后在泰興城東筑“東田草堂”隱居,去世后其季子張楨將他的詩文編成二卷,取名《東田遺稿》,文學水平得到了世人的充分肯定。《東田遺稿》是泰興唯一一部收進《四庫全書》的文集。 程鵬說,這座澆漿墓的主人名叫張妙廣,是丈夫何巒的繼配,張羽能為她書寫墓志銘,可能與他家有一定的淵源。 張妙廣的墓保存較好,長3米,寬1.5米,高1.7米,體積為7.65立方米。“重達9噸。”程鵬說,一輛載重10噸的卡車,才勉強將墓運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