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戴 瀅 通訊員 王小新 于 波 儲 峰)近日,泰興黃橋法庭審判了一起贍養案件,審判現場,法官向百姓發放了62份民意調查表,其中56人表示黃某小兒子應該贍養老人。最終法官當庭判決黃某小兒子每月給付贍養費若干,并告訴他,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并不以是否得到老人的財產為衡量標準。這是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年創新司法為民舉措的一個縮影——“民心審判”。 2013年以來,市中院立足于司法創新,促進司法工作轉型升級,多方面拓展司法為民通道,推動40余個司法創新項目的開展。“我們不僅讓百姓走進法庭參與審判,還讓法官走出法庭,服務社區、服務企業。”市中院黨組書記、院長熊毅說,為了更全面地與市民互動,市中院還建立了網絡平臺,接受群眾監督,采納百姓建議。 吸納民意 百姓走進法庭參與審判 “法院工作的第一要求就是要讓老百姓滿意,口號喊得再響,不如老百姓真心實意地喊一個‘好’字。”黃橋法庭副庭長蔣鵬飛說,在基層法庭,每天都與基層百姓打交道,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要放在老百姓身上。 2013年以來,黃橋法庭根據審判實踐中老百姓對司法公開、增強司法民主的要求,探索開展“民心審判”活動,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應和法律效果。 所謂“民心審判”,就是在一些涉及鄰里糾紛、離婚、贍養案件的審判過程中,注重傾聽民意、吸納民意、回應民意。蔣鵬飛說,在審判與老百姓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件時,讓老百姓自己去判斷是非得失。“用老百姓能夠聽懂的語言解釋裁判結果,用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化解矛盾糾紛。” “民心審判”這一舉措,不僅拉近了法官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提升了群眾的法治意識,也增強了群眾對法院判決的認可度,增強了司法的公信力。 為充分吸納民意,市中院知識產權庭則邀請來技術專家作為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判,專門審理知識產權案件。通過市知識產權局等部門的推薦,6位具有知識產權或者理工科背景的專業人員進入知識產權技術專家庫,成為知識產權案件的人民陪審員。根據規定,在專利一審案件中必須使用專家人民陪審員。2013年以來,市中院有38件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使用了專家人民陪審員。 轉變思路 法官走出法庭服務百姓 “司法為民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熊毅說,在力促泰州轉型升級加速前行的大背景下,法官不僅要公正司法,為經濟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提供司法保障,更要讓普通百姓在法院的創新舉措中得到實惠。 為了讓法官更接地氣,在司法過程中不斷提升為民的理念,市中院組織實施了“三百工程”。“百名法官掛鉤企業、百名法官服務項目、百名法官聯系村居”的全新工作思路,讓法官在日常辦案之余,脫下法袍走出去,定期提供法律咨詢、排查矛盾糾紛、開展巡回審判等。 日前,市中院民一庭法官掛鉤服務的興化市朝陽社區一幢居民樓里,樓上樓下的鄰居因為空調外機的噪音問題紅了臉,居委會和民調機構多次調解都未能使雙方握手言和。民一庭法官了解情況后,先后3次前往當事人家中做工作,積怨多年的鄰里矛盾終于被妥善化解,社區工作人員感慨道,“還是法官有辦法”。 “法庭上審判的部分案件,其實可以通過協調處理好的。”民一庭副庭長王玨說,一些案件會訴諸法庭,部分原因是百姓對法律的認識不夠、出現矛盾時不愿讓步。“三百工程”讓他們在辦案之余多為掛鉤對象提供服務。“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切實幫助企業解決一些矛盾糾紛,尤其是化解一些潛在的訴訟糾紛很有成就感,雖然累點,但是值得。” 此外,為了向百姓普及法律知識,市中院還針對“三百工程”不同服務對象編印了3種不同的叢書免費派送。 公開案件 司法“曬”出公正接受監督 2013年以來,泰州中院創新思路,著力打造“陽光法院”論壇這一網絡平臺,將部分案件“曬”在網絡上,請群眾監督,向群眾問計,讓群眾參與。群眾對案件不服,都可以去“陽光法院”論壇發帖回帖,論壇已成為法官和百姓溝通的橋梁。目前,“陽光法院”論壇發帖數已達1.5萬余帖。 近日,“陽光法院”論壇“曬”出了一起涉及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案件。一名當事人發帖稱法院不公,自己不服判決。為回應當事人和網友的質疑,市中院召開了一次懇談會,邀請案件當事人、公正司法監督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網友一起評議,經過雙方多次當場辯論后,與會的公正司法監督員和網民代表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表示案件的事實清楚,審理規范,判決公正。 “論壇有專門的運行維護人員,確保24小時內回復網民關于法院、法官的投訴或建議。”熊毅說,這就要求法官必須要有過硬的作風,對于自己所辦的每一起案件都要經得起考驗。“部分案件在審理過程中會公布于論壇上,讓網民建言獻策。” 除了開設“陽光法院”論壇,市中院還通過熱線電話、院長信箱、實名微博、定期組織代表委員庭審觀摩、舉行“網友看法院”等多種形式,拓寬民意交流、溝通渠道,加強對法院的監督。 “處理好網絡意見,既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政治態度。群眾對我們有期待,我們就應該回應并滿足。”“全國十佳法官影響力微博”獲得者、泰州中院副院長紀阿林對于法院加強“網建”,拓展民意溝通廣度充滿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