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雙橋,很多人會想起畫家陳逸飛油畫《故鄉的回憶》中朦朧而又婉約的周莊雙橋。泰興市黃橋鎮北邊也有個村叫雙橋,其中一座橋為王莊橋,與北邊的元竹鎮接壤;另一座為港西橋,直通新街鎮,可謂雙橋連三鎮。雖然這里沒有周莊雙橋那么有名,但風光也非常秀麗。 初冬時節,走進黃橋鎮雙橋村,白墻黛瓦、金黃的銀杏葉與田間千畝白色大棚相映生輝,構成一幅濃郁的田園風情畫卷。 西蘭花暢銷日本 “近期請適時加固大棚,預防冬季強風對大棚設施的危害。”在雙橋村田間的一塊氣象電子顯示屏上,來自泰興市氣象局的實時天氣預報以及當下農業生產注意要點一覽無余。 “我們村是泰興氣象部門的重點‘保護單位’。”指著田間一片白茫茫的大棚,雙橋村黨總支書記常建國自豪地說,目前大棚種植已成為雙橋村最重要的產業,全村大棚面積達2000多畝,占耕地面積的70%左右。 該村90%以上土地已流轉給農業企業、種植大戶。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知名農業上市公司——超大集團也落戶雙橋,并建成了百畝大棚種植基地。 走進超大集團的西蘭花大棚,記者看到,菜葉已經長到60多厘米了。據說,西蘭花成熟時結出的花球,直徑可達12厘米,有排球那么大。走進這片菜地,記者發現泥土特別松軟,人踩上去鞋子直往下陷;刎撠熑巳~寶良介紹說,這是因為地里用的都是有機肥,所以土質不會像用化肥的地那么板結。 葉寶良說:“一到收獲季節,不僅北京、上海、山東的大超市都搶著要貨,甚至連日本的客商也來搶購,我們基地生產的西蘭花在日本暢銷的很呢。” “幫工隊”活躍田頭 在種植大戶陳霞美的香蔥地里,20多位村民正在田間忙活著。干活的村民多為中老年婦女,她們坐在矮凳上,將地里的香蔥一棵棵拔起,并嫻熟地用稻草捆成手腕粗的一捆捆。 這些村民都是村里的“幫工隊”隊員。常建國說,土地流轉后,原先種地的中老年人都閑了下來,同時種植大戶則需要大量勞動力。為此,村里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成立了18個“幫工隊”,對村里的勞動力有序組織、統一安排農活,工資則統一為每人每天30元。 “施肥、插秧那些重活現在都靠機械,我們做的就是蔬菜采摘、包裝等輕松活。”60多歲的“幫工隊”隊員陶愛萍告訴記者,這一段時間,她不用去城里照顧孫子,與其閑著,不如到“幫工隊”找點事干,一年也能忙到七八千塊錢。“我還有三畝地,每畝地每年還有1000元的流轉費,日子過得還算舒坦。” 常建國說,雙橋村目前共有幫工隊員340人左右,按每月25天、每天30元計算,全年幫工收入達300多萬元。 外地游客前來觀賞銀杏葉 古樸的農家小院一字排開,水泥路小道在村里延伸,林立的銀杏樹一片金黃,街巷里、墻頭上、河坡邊、菜地旁鋪滿了銀杏落葉,初冬時節的雙橋村,遍地金黃,讓人流連忘返。 在村民老葉家,三棵百年銀杏樹一字排開,遠看,如一把把撐開的金色大傘;近看,金黃色葉子在黑色枝條襯托下,更顯燦爛。 看到記者拍照,老葉笑著說,“前兩天還有無錫的客人特地開車來拍照,這里都成景點了。” 目前全村僅銀杏樹就有1000多棵。常建國介紹,近年來,雙橋村廣為種植銀杏、香樟為主的景觀樹,新增節點綠化和村莊景觀綠化面積8500平方米,目前全村綠化覆蓋率達36%。 “村里的居住環境不比城里差。”在家門口散步的村民戴秀芳說,近幾年,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主干道還安裝了200多盞路燈,家家戶戶也都用上了抽水馬桶,以前遍地露天糞坑成為了歷史。 常建國介紹,村里組建了11人的保潔隊伍,并對道路、河道、綠化等明確責任,實行長效管理。2012年,雙橋村順利通過了省二星級康居村的驗收,目前正在申報創建省三星級康居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