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在泰興市黃橋鎮華莊村人工湖挖掘現場,工人發現一個類似墓墎狀的方塊。經當地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初步鑒定,現場有4座明代古墓。昨天記者獲悉,經省、市文物專家現場勘探,最終確認共有8座古墓,本周將組織人力和機械進場挖掘。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泰興市黃橋鎮華莊村古墓群現場。一條東西走向的土路,將一個已經停止施工的人工湖隔成兩半。“經省、市文物專家勘探,這里至少有8座古墓。”泰興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程鵬介紹,土路南邊有3座,北邊有5座。其中3座是澆漿墓,5座是普通磚石墓。“第一個被發現的就是一座澆漿墓。”程鵬指著人工湖北側的那個灰白色長方體說。
“澆漿墓形成于明朝,到清代就漸漸少了。”程鵬說,因此專家們斷定,這是明代的墓葬群。因為相隔很近,所以估計是一個家族墓群。
“墓的主人姓何。”67歲的村民何昌泰說,這里原是何家墳場,一個姓何的男子在此搭帳篷負責看守,他娶妻生子后,陸續有人搬來。到上世紀60年代初,這里住了近30戶人家,絕大多數人都姓何。
記者走到人工湖岸邊,借助湖邊淤泥步行,來到第一座澆漿墓邊。那塊灰白色長方體裸露的一角異常堅固,像是用水泥澆筑而成。“這是用澆漿筑成,看上去和水泥墩沒有什么區別,但非常堅固,是用來保護棺槨的。”程鵬說。
記者發現,澆漿墓的一角已經破損,有一個成人拳頭大小的小洞。透過小洞向里看去,里面黑漆漆的,能聞到一股特別的清香。借助相機閃光燈,記者看到洞里有一個暗黃色的棺材,四周都是木板。
程鵬說,澆漿墓的堅固程度可以和現代的混凝土媲美,不但外殼極其堅厚,而且密封性能很好,可以使墓中棺槨和尸體處于與外隔絕的狀態。即使在潮濕地區,也可使尸體長期不腐。
程鵬介紹,經過前期勘探后,省里相關部門決定組織人力和機械進場挖掘。先使用機械將確定古墓位置的路面挖開,然后用人力挖出棺材。磚石墓將就地打開,澆漿墓將帶到相關部門再予以打開。
“挖掘預計需要1個月時間。”程鵬說。
古墓的墓主是誰,有沒有一些珍貴的陪葬品,還會不會有新的古墓被發現,晚報記者將進行跟蹤報道。(翟文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