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夕陽,融進日光,走村串戶,精心縫補糾紛衣裳,細心打造平安這扇門。”這是泰興市黃橋司法所工作人員的自創小詩。 泰興市黃橋鎮為革命老區,是全國十大文化古鎮、國家示范小城鎮之一。城鎮建設跨躍式發展,帶來人員結構復雜,民事糾紛頻繁出現,時時存在。多年來,黃橋司法所特色工作不斷開花。 近幾年,該所先后被評為泰州市、泰興市司法行政先進集體、法治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黃橋司法所所長萬紅同志曾被評為全國十佳人民調解員、江蘇省勞動模范稱號、江蘇省優秀人民調解員。 心系群眾解糾紛 “人民調解是一項神圣的工作,平凡中蘊含著細微,當好一名基層調解員,就得心系弱者,這樣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已成為司法所全體人員的座右銘。 面對醫患糾紛和接踵而至的醫鬧,黃橋司法所總能找到準確的切入點,逐步鈍化矛盾糾紛,保障醫院正常經營運轉。祁巷村村民丁新年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死亡,死亡當天,村里有上百人到醫院鬧事。司法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當了解到死者上有70多歲的母親,下有兩個還在讀書的子女,家庭負擔很重的情況后,當即懂得了死者親屬鬧事的出發點。接著,便會同村支書一起商討解決問題。 “丁家生活困難,不是靠鬧喪就能解決這一問題的,而要通過合情合理的舉動,讓人感到同情。”在處理好鬧事事件后,黃橋司法所協調村里為丁家解決了5500元,并通過各種途徑,為丁家送去了1萬元資金,用于資助兩個子女上學。 “當好一名基層司法工作者,就要甘于奉獻、吃苦耐勞。”這是司法所所長萬紅在每次所務會議中都要強調的話。近些年,黃橋鎮小城鎮建設迅速崛起,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糾紛也紛至沓來,拆遷、打會、違章建筑、百姓阻工……面對突發性事件,黃橋司法所工作人員總會主動請纓,致力處理突發性事件,及時化干戈為玉帛。 朱何村朱莊四組一對何姓叔嫂因爭一棵白果樹權屬,嫂嫂護樹時拿刀砍斷小叔兩指骨節,小叔要與嫂拚命,奪回尊嚴與果樹,眼見一場更大的糾紛就要釀成。當晚接到村報信息,司法所工作人員連夜趕到戶上,與村干一起做工作,夜深路黑,兩家相距百米,調解人員與村干數次在兩家間的小路上往返,終于將其權屬爭議定位,妥善解決了紛爭。 普法創新促穩定 為了將普法落到實處,萬紅在總結以往普法成效與不足的基礎上,針對老百姓中相當一部分人溫飽解決了,衣兜錢多了,而素質卻在下降,一些人為尋求一己私利,損公肥私,違法上訪纏訪,社會秩序受到很大影響,為此,黃橋司法所采用特別的,能被大眾接收的辦學方式,把各級離開學校多年的人士吸納到課堂上,對他們進行強制性的注入式普法教育,以期達到更好的學法效果,成立了黃橋鎮公民普法學校。 法治文化建設,黃橋司法所也毫不放松。黃橋鎮26名退休人員組成老媽媽宣傳隊,2006年來自編、自導、自演法制宣傳節目152場次,巡回到田頭、廣場演出。普法電影、碟片巡回播放到村頭,巡回車定期全鎮全方位講法,宣傳覆蓋面達全鎮13多萬人次。正月農閑季節下鄉送法到大場、到田頭,以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吸引農民,讓農民在歡樂氣氛中吸收知識。 面對各項職能工作,萬紅總會要求全體人員以更高標準投入工作,多年來,黃橋司法所始終堅持基礎工作一著不讓,特色工作不斷開花。今年來,社區矯正工作創新也頻頻報捷,在對社區社區服刑人員管理中,開拓創新,規范管理模式,實行人性化管理,制作社區矯正提示書,在全市推廣。黃橋司法所結合日常工作實踐經驗及“三色管理”理念,從社區矯正工作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管理實踐上進行創新,實施社區矯正分級管理,受到省廳嘉獎。●泰司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