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念蘇 通 訊 員 周 冰 李桂榮 在泰興市古溪鎮橫垛集鎮,每天早上五點,在晨練的人群里,總有這樣一個人格外引人注目:他走得非常緩慢,只能靠左腿慢慢向前移動,一步、兩步,緩慢卻堅定,日復一日,以這樣的方式和這個小鎮新的一天說早安。他叫張斌。 從大學老師到特約采編 張斌出身于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1988年,從小學習勤奮的他收到了蘇州大學歷史系的錄取通知書。上世紀80年代末期,大學生還是很罕見的,整個鄉里都沸騰了,說張斌是窮鄉里飛出的“金鳳凰”。 經過四年大學苦讀,1992年,張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被常州工學院語言文學系錄用為大學老師,勤奮聰明的他很快便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成為一名既受領導稱贊又讓學生愛戴的老師,并成了學校公關秘書專業、檔案專業課的青年學科帶頭人。 安穩的生活并沒有讓張斌放棄追求生活的其他可能性。24歲的一天,正在閱讀報紙的他偶然看到了一則常州有線電視臺招收特約采編的信息,他忽然冒出這樣的念頭:“除了教書,我還能做別的嗎?” 答案是,能。2500字的獨白,讓他從眾多的應聘者中脫穎而出。在寫了一檔直播節目主持人串場詞后,常州有線電視臺當即決定與常州工學院協調,聘用張斌。 就這樣,1995年5月,張斌來到常州有線電視臺,2001年,由張斌主創的欄目《特別關注》,以關注大學特困生為話題的“撿易拉罐的大學生”節目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這不但給常州有線電視臺帶來了榮譽,同時也給張斌帶來了不少的獎項。 從臥病在床到自由撰稿 1996年,張斌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第二年就有了愛情的結晶,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美滿幸福。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1年12月的一天。勞累了一天的張斌正騎車往家趕路,就在快接近家門時,一輛醉駕小汽車歪歪斜斜向他沖來,躲閃不及的張斌在被甩出十幾米后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隨后便不省人事。 在昏迷了33天后,張斌終于蘇醒過來。由于車禍導致右半腦損傷,張斌被確診為二級殘疾——從床上到大門僅7步遠的路,他卻要用盡全身的力氣,挪得滿身大汗!面對家人的哭泣,張斌卻坦然得多,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放棄,還是可以有精彩的人生。 2004年4月,厄運又一次降臨到張斌頭上。這天,張斌與妻子到剛裝修結束的妻姨家祝賀,當晚便住在了妻姨家,卻意外煤氣中毒。昏迷10多個小時的張斌,大腦再次受到刺激,本已有所好轉的身體由于這次事故變得更加行動不便了。妻子與他協議離婚,房子、兒子全部歸女方,孤苦無依的張斌回到了泰興老家。 回到家后,張斌每天都用大量時間鍛煉康復,哪怕走三步五步,他也咬牙堅持著,忍受著身體的不適,慢慢增加鍛煉量。每天,天剛矇矇亮,張斌就起床,瘸著拐著一步步向前移動……先是在房前,然后慢慢能走到門前路了,幾年后,他已經能在橫垛集鎮的街道上慢慢行走了。 張斌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寫作愛好。自2009年1月開始,張斌在網上給別的電視臺點評節目,他先后給淮安、睢寧、興化、盱眙和新沂等多家電視臺做過點評,小試牛刀后,張斌發現,寫作既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不失為一條謀生之道。 而今,張斌已經是一名媒體自由撰稿人了。古人云:“詩窮而后工。”經過了人生這樣的大起大落,張斌的筆觸越發老練耐讀。近年來,張斌筆耕不輟,他的散文經常發表在《風流一代》、《常州日報》等刊物上。 每當收到用稿通知,張斌心中都會涌起一絲欣慰。他堅信,不論健康或殘缺,富裕或貧窮——生活終將屬于堅持夢想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