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仲明 通訊員 陳步華)《水滸》人物宋江,因為樂善好施,人送外號“及時雨”。泰興市姚王鎮十里甸村的戴恒義也有著同樣的稱號。這位77歲的扶貧志愿者,近8年來,共籌集扶貧資金10多萬元,先后幫助當地40多戶困難戶脫貧致富。 近日,在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主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戴恒義成功入圍10月份的“中國好人榜”。 這個老人一直在做善事 “這個老人不簡單,一直在做善事。”在十里甸村,提起戴恒義,人人都豎大拇指。 最讓當地居民稱道的是,戴恒義對27歲青年趙峰(化名)長達10年的幫扶。趙峰是個孤兒,從小被收養,但由于缺少管教,少年時養成了賭博、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氣。10年前,因偷本村一羊肉店的羊肉,趙峰被打得鼻青眼腫。熱心的戴恒義自掏腰包為他賠付了80元,并從此關心上了趙峰。每天晚上一有空,戴恒義便把趙峰喊到家中,問長問短,拉拉家常,教育他走正道。 2004年,戴恒義與本村的一個建筑包工頭協商,推薦趙峰去浙江做瓦工。臨行前,戴恒義與趙峰約法三章:每年上交8000元代為保管,留著蓋房。2007年,趙峰“上交”給戴恒義的錢款有了3萬多元,戴恒義便張羅著幫他建起了新房。 “戴爺爺,感謝你!要不是你教育我、幫助我,我這輩子也活不出個人樣。”如今,趙峰開始自己理財,但他依然和戴恒義保持聯系,每次都不忘匯報自己的“家底”。 戴恒義的熱心出了名,當2005年村里組織扶貧小組時,村支書第一個就找到他。老戴愉快出任了無權無職、唯有奉獻的扶貧小組長。那一年,戴恒義69歲。 送錢送物不如送項目 提起戴恒義的幫扶,80歲的奚泉鳴老人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前幾年,兒子和兒媳婦不幸先后去世,留下了一個上大學的孫子。 戴恒義獲悉奚泉鳴的困境后,為其多方奔走找門路。奚泉鳴老人歲數大了,種不了地,打不了工,戴恒義就幫他搞起了小規模家庭養殖。 在奚泉鳴家的院子里,搭建了兩座小養殖房,里面分別養了鴿子和山羊。近期,在戴恒義的幫助下,奚泉鳴又在家中堂屋里養了四箱地鱉蟲。 “有了這些項目,生活又有盼頭了。”奚泉鳴笑著算了一筆賬,養的肉鴿每月繁殖30只,每只15元,一年能賣5400元;去年抓的3只羊今年已經繁殖了9只,每只能賣1000元。兩樣加起來今年的收入有1萬多元。“如果地鱉蟲養殖成功的話,明年差不多就能奔小康嘍。” “如何幫助貧困戶從根本上脫貧?實踐中,我覺得幫助他們找到適當的創業門路是最好的途徑。”戴恒義總結說,送錢送物不如送項目。 一個好人帶出一群好人 近日,戴恒義帶領10多名扶貧志愿者來到十里甸村殷王四組81歲的孤寡老人張龍慶家中,幫助老人干農活。幾年前,張龍慶老人的妻子、兒女相繼過世,生活無依無靠,戴恒義就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義務。 “他們每到農忙或者逢年過節都要來忙上一陣。”張龍慶老人感動地說,自己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這些年多虧了扶貧志愿者。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戴恒義說,我一個老頭子沒啥大本事,關鍵是發動群眾,依靠大家的力量幫扶那些特困戶。 近年來,戴恒義通過登門拜訪、開會發動、舉辦茶話會,特別是發放扶貧志愿者光榮證等多種形式,發展出了一支42人的扶貧志愿者隊伍,并籌集扶貧資金11.25萬元,資助了40多個貧困家庭。 “扶貧這事兒,沒錢沒權,但有面子有地位。”戴恒義說,這是一項高尚的工作,我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盡心盡力做好這項工作,將愛的陽光灑到困難群眾心頭! |
